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Z台灣半導體拍賣中inio Reader: 台灣拍賣會登場


 歡迎光臨Business Weekly 商業周刊 Zinio,期待與您分享佳作!

革命性的閱讀體驗。
盡享數位體驗: www.zinio.com

台灣拍賣會登場



短短1.5個月,四大半導體廠,一家下市、三家插上紅旗

中國大買家說,好魚貴一點沒關係,買條臭魚,再便宜都沒法吃。

兩個交易日四起購併案,台灣企業顯然是那條「好魚」,

當中國資金有益競爭力,市場又無可捨棄,

我們要學的是如何當聰明賣家。

台灣拍賣會正式登場!

二○一五年十二月,將被標記在台灣企業購併史上,因為它正式宣告一個大時代的來臨。

台北一○一國際金融中心三樓的台灣證交所,十二月十一日與十四日短短兩個交易日裡,這裡就宣布了四起重要的購併案,總購併金額超過三千三百億元,約當是台股總市值的一.四%。

不僅如此,這四起購併案還創下幾個新紀錄:

陸企最高金額:來自中國的紫光集團(下稱紫光),計畫以五百六十八億元取得矽品近二五%股權的金額,創陸企收購台灣上市公司最高紀錄。

頻率最高:兩個交易日裡,四起購併案都鎖定台灣半導體公司、業界首見,而紫光接連宣布入股矽品與南茂,也創陸企入股台企最密集紀錄。

刷新全球紀錄:十二月十四日下午,短短不過四個小時裡,兩宗分別以DRAM華亞科、與封測矽品為主體的一○○%股權收購案被提出,購併金額恰好都約一千三百億元,分別刷新全球DRAM與封測業的新高紀錄。

兩個交易日,四起購併案,來自美國、台灣與中國的買家,全都衝著台灣半導體而來,霎時間,台灣三十多年來、用一片片矽晶圓築起的「矽屏障」,似乎一夕間瓦解,除了政府明令限制的項目之外,再也沒有什麼購併案是「不可能」了。

「台灣怎麼一下子都被買光了?」擁有三千家台商客戶的富蘭德林證券董事長劉芳榮,在上海辦公室與我們連線時難掩驚訝。

中國無疑是台灣這一波購併潮中,攻勢最猛烈的發動者。

截至二○一五年十二月中,陸企對台企發動的購併入股案就有七件,除了台灣最引以為傲的半導體之外,還有金融、通訊、有線電視等等;相較於二○○九年到二○一四年這六年間,陸企在台發動的購併案不過才八起。

三起購併案讓台灣困境現形:

可怕的不是被併,而是沒有方向

台股市值第三十六名的華亞科賣掉了,預定明年中下市;全球封裝測試第三大的矽品,賣掉了;全球LCD驅動晶片封測第二大的南茂也賣了。

這三張骨牌推出了台灣困境和機會。

第一個困境:不管你想不想賣,中國都買定了。「大陸應該硬起來,台灣既然不讓我們投資,我們就禁止台灣生產的產品在大陸銷售,它馬上就軟了。」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十月底在北京微電子會議上就嗆聲:「都是同胞,我認為台灣政治家在這方面過於短視。」

第二個困境:台北股市的市值將會逐漸縮水。隨著華亞科下市,矽品若也跟著下市,台灣股市將減少約三千億元市值。台股市值一步一步走下坡的命運已經是無所逃脫。

第三個困境:台灣重要的公司被連根拔起,下一個產業在哪裡?「我們沒有更高階的方向、產品,才會害怕,」劉芳榮說:「台灣正在結構轉型,可怕的不是被購併,可怕的不是紅色供應鏈,而是我們沒有方向。」

《商業周刊》嗅到這樣的氣氛,率先在十二月十日出刊的封面故事中喊出了「竹科ON SALE」的口號,當時,有超過三位半導體董總直白的說,台灣IC設計想賣公司,好光景可能只剩三年。

一位在深圳工作多年的前台灣電子業高層透露,中國工程師在智慧型手機上鍛鍊出了系統整合與軟體開發的能力,現在他們還需要台灣的硬體設計能力,但再過不久,這個能力也會被中國追趕上;反之,台灣IC設計產業遲遲無法跳脫舊有的硬體設計思維,跨不進軟體整合領域,才是真正的危機。

十一月中旬,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在交大演講,他在台上說「你們不要以為大陸比你差」時,台下一位聯發科工程師舉手反駁,潘健成問他:「你跟幾個人比?」對方回答說,三個,潘健成再說:「那你比三十個看看!人家人數是你三百倍,你知道嗎?」

面對中國鋪天蓋地的買下台灣具有指標性意義公司,很多人心中的第一個情感衝突是:不能接受!

問題是,我們有實力對中國說「不」嗎?

丟出幾個問題。聯發科已經是你情我願公開表態,紫光如果迎娶,願意接受,未來對台灣IC設計業會有什麼衝擊?如果依照趙偉國強悍的思路,之前中國供應台灣成長的奶水,未來中國要購併生產基地、消費市場在中國的台灣企業,例如巨大是全世界自行車營收龍頭,中國的市場占了二七%,中國想要入股它,巨大能不接受嗎?

先不說中國要不要用類似霸王硬上弓的手法,逼台灣企業釋出最寶貴資源,就現今台灣與中國在經濟上的對等關係,已經來到「養、套、殺」三部曲中的第三部:「殺」。

第一部曲,中國開放勞動市場,台灣以其生產成本降低、勞力充沛的條件,營造了近二十年的出口黃金期。第二部曲,中國開放消費市場,讓台灣企業嘗到龐大內需市場的甜頭。第三部曲,中國希望藉助台灣長期人才培育的「腦力資源」,也是台灣最珍貴的技術和專利時,台灣在生產基地、消費市場都形同被中國綁架的情況下,已經沒有太多的抵抗能力。更何況,以中國在技術上急起直追,台灣被趕上也是早晚的事,能在剩下的殘餘價值中,找尋最大的槓桿效益,在商言商,也未必是壞事。

中資買下台灣,短短一年就幾乎追平先前五年的紀錄,趙偉國的野心最令人印象深刻,短短一個半月裡,他就主導了三個對台購併案,而台灣高科技業更因為這位大買主的出現,人心浮動。

這一波賣公司的趨勢不僅確立成形,甚至比想像中更快更猛。短短兩週就從「竹科ON SALE」躍升到「拍賣台灣」的境界。

購併的大時代正要如火如荼,這對台灣到底會有什麼影響呢?我們從兩個層面來分析:

一、總體經濟數據: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策略分析師顏承暉表示,最常被使用的GDP算的是國內生產毛額,不考慮企業持有者的國籍,因此只要被購併後工廠沒有遷出台灣,就不會有任何影響;甚至反而可能帶來好處,以美光購併華亞科為例,預期會因而強化供應鏈、增加訂單給台灣。

少數會被影響的經濟指標是GNP(國民生產毛額),因為是以企業持有者的國籍區分計算,被整併後的華亞科產值就會併入美國數據了,但此指標不常使用。

若矽品、華亞科陸續下市

台股市值將少三千億元

二、股市:影響較大的是台股,如果收購提議都順利進行,可能明年矽品、華亞科就得陸續下市,以近期股價概估,台股將減少約三千億元市值。

然而,比起這些經濟數據的變化,更多人想要知道,究竟應該如何面對這一波購併大潮?哪些門應該開,開多大?

根據資誠會計師事務所的調查,台灣長年以企業內部有機成長為主,去年台灣海外購併件數只有十八件,只有韓國的二六%、中國的六.六%,甚至也只有新加坡二百二十件的約八%。

顯然,「購併」這門學問,對我們而言非常生疏。

因此我們會看到,矽品董事長林文伯會因持股偏低、遭頭號競爭對手日月光的突襲,氣憤、流淚;我們也會看到,一宗購併案的提出,不只是商業價值、產業合縱連橫被一一檢視,買方的國籍也成為影響台灣社會觀感的關鍵因素。

然而,購併不應該被妖魔化,西方企業史上,有許多曾經叱吒風雲的龍頭企業,最後也都以購併收場,功能型手機龍頭諾基亞(Nokia)、個人電腦創始者IBM都是。再者,台灣和新加坡一樣,是典型的島型經濟,沒有不開放、不走向國際的本錢。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修「購併」這堂課,如何成為聰明的賣家?

劉芳榮認為,對法治與市場機制的尊重,應該凌駕於一切之上。

眾達國際法律律師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說:「不能說我不要(開放陸資),不要就是對殺,殺到最後這個產業沒有了,早年太陽能我們就是堅壁清野,不給它來,這樣有比較好嗎?」

面對敏感的陸資,政府則要有策略的知所進退,民進黨團立院總召集人柯建銘就公開表示,開放晶片設計是否有國安戰略評估,其實可以學習美國審視先前紫光提議購併美光時舉辦公開聽證,中央有核心戰略、執行時有公開公正的流程。

接二連三,一些相對具有競爭力的公司被買走,從務實的一面來看,未必不是台灣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手上資產可以賣到一個好價錢,正是告別舊經濟,迎來新經濟的好時機。

中國的資金登堂入室,你可以解讀為攪亂一池春水,但是相對於台灣目前產業困境形同一池死水,有人丟出一顆震撼彈,挑動台灣敏感神經,未必不能讓死水轉活水。

別再只靠電子業獨挑大梁

乘機搶人搶錢,反攻紅色經濟圈

台灣科技業三十年創造了歷史,但是很多技術已淪為舊經濟的一環。美國市值前十大企業裡,蘋果、臉書、亞馬遜、Google等都是新經濟企業,不再依賴舊經驗,才有辦法取得創新的動能。

台灣唯一能做的就是拉高技術門檻,先從培養人才出發。像是日前德國研究隱形冠軍權威、管理大師西蒙(Hermann Simon)來台,就建議政府從技職教育下手,培養各行各業專業技術士,類似德國的學徒制度。

他認為過度集中在電子業並非好事,只要能提升生活品質的都能是台灣發展的機會,因此分散化在各地培植中小企業,當各地都有頂尖企業,對於國家的發展會是較好、較均衡的,就像德國雖然沒有做出消費電子品牌,但許多生產鏈上所使用的精密工具卻都是來自德國,即便消費端產品價格壓低,但卻不會壓縮到精密行業的毛利。

特別是台灣目前最有前景的生技產業就是很好的舞台,像今年七月史丹佛大學名譽教授費茲格羅(Peter Fitzgerald)來台時也提到,台灣應該逐步放下代工產業,轉型到高毛利率產業發展,台灣就很適合搭上全球生技產業的列車。此外,國際行銷學大師科特勒(Philip Kotler)則認為,台灣更須具備說故事能力,像是韓國把泡菜、化妝品、娛樂影藝結合,成為韓潮文化就是一種品牌加分,也是台灣可以借鏡的地方。

在這一波購併潮中,很多原本不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及企業,會隨領頭羊的公司被購併,變成「購併孤兒」,乏人問津,慢慢凋萎,這股競爭力大洗牌在未來三年內會更激烈;你的老闆變成了大陸人,如何用大陸思維想事情,也將成為職場的顯學。而資本市場隨著企業購併、下市,台北股市未來一段日子內線明牌也會滿天飛,大家一起猜,「中國狼」相中的獵物,下一個會是誰?這或許也是另一個創造財富的機會。

更積極的做法是,如果對岸是中國狼,台灣在心態可轉換成當獵人,我們不只搶錢、搶人,還要搶市場;具體的做法就是藉由中國想要壯大技術的需求上,爭取兩岸資本市場的差價,就算要賣公司,也要賣出一個天價,凸顯台灣真正的價值;另外也藉由兩岸聯盟的重要轉折,利用中國國際薪資規格的優勢,把A級人才握在手上,這將會是攻占紅色經濟圈的最佳時機!

購併大戲,讓沉默已久的台灣突然變成有活力了,從股民、學界、產業界到政府也都投入產生熱烈的激盪,各自拿捏賣與不賣之間的學問。這股活力如果能夠轉化成台灣下一個轉型的爆發點,台灣可以學習到更多彈性的智慧。

【延伸閱讀】中資的購買清單,鳳梨酥到半導體都不放過─陸資投資台灣重點企業

■電子業

●立訊精密入股

.連接器二線廠:宣德科技

大陸A股公司首次參股台灣上市櫃公司

.全球通信用麥克風龍頭:美律

取得25.4%股權

●紫光入股

.全球最大記憶體封測廠:力成

參股25%,首樁陸資入股台灣半導體業

.全球第3大封測廠:矽品

參股24.9%,成最大股東

.第2大LCD驅動IC封測廠:南茂

參股25%,成第2大股東

●風華高新科技

入股薄膜電阻大廠:光頡科技

取得高階薄膜電阻技術和產能

●三安光電入股

台灣第2大LED廠:璨圓

參股19.9%,取得LED晶片專利200多項

●七彩虹入股

國內二線板卡廠:承啟科技

間接取得46.2%持股,創中資參股台灣上市櫃持股比最高紀錄

■食品業

●復星入股

台灣首家主打烘焙食品的上市企業:維格餅家

參股20%,陸資參股台食品業首例

■電信業

●中國移動傳入股

台灣第3大電信商遠傳

遭駁回,但為陸資參股台灣電信指標案

■紡織業

●悅達入股

台灣最早攻智慧衣:南緯紡織

參股20%,大陸國營企業首次入股台灣上市公司

■媒體業

●DMG印紀收購

台灣最大有線電視頻道商:東森電視

首樁陸資對台灣媒體收購案

■金融業

●大陸中信銀入股

台灣信用卡第一大收單銀行:中信金

參股3.8%,兩岸金融業相互參股首例

■居家業

●納愛斯收購

台灣清潔劑品牌龍頭:台灣妙管家

納愛斯為中國最大洗衣粉製造商,已完成購併

整理:蕭勝鴻

【延伸閱讀】18家世界第一的台灣科技廠,意外的便宜

台灣VS.中國

台灣:18家世界第一的台灣科技公司本益比僅14.89倍

中國:科技股為主的深圳交易所本益比50.33倍

■半導體族群

.頎邦

本益比(倍):12.03

業界地位:全球驅動IC封測最大廠

.台積電

本益比(倍):11.49

業界地位:全球晶圓代工龍頭

.日月光

本益比(倍):11.4

業界地位:全球封測龍頭

.穩懋

本益比(倍):11.35

業界地位:全球最大砷化鎵(GaAs)晶圓代工廠

■手機NB族群

.研華

本益比(倍):25.98

業界地位:全球最大工業電腦廠商

.台達電

本益比(倍):20.28

業界地位:全球最大交換式電源供應器製造商

.新日興

本益比(倍):13.46

業界地位:全球最大筆電樞軸製造商

.聯發科

本益比(倍):12.49

業界地位:全球最大光儲存、DVD播放器和智慧電視晶片公司,以及全球第二大手機晶片供應商

.華碩

本益比(倍):11.58

業界地位:全球最大主機板製造商

.聯詠

本益比(倍):11.04

業界地位:全球最大面板驅動IC設計廠商

.廣達

本益比(倍):10.89

業界地位:全球最大筆電代工廠

新普

本益比(倍):10.14

業界地位:全球最大筆電電池生產商

.可成

本益比(倍):9.15

業界地位:全球最大輕金屬機構件產能龍頭

.鴻海

本益比(倍):8.58

業界地位:全球最大電子產品代工服務

■記憶體族群

.力旺

本益比(倍):60.88

業界地位:全球最大嵌入式非揮發性記憶體(eNVM)技術開發及矽智財供應廠商

.群聯

本益比(倍):11.76

業界地位:全球最大儲存型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控制IC廠

■電子零組件

.志超

本益比(倍):7.04

業界地位:全球最大光電板廠

■光電族群

.晶電

本益比(倍):8.5

業界地位:全球最大紅光LED廠、第2大藍光LED廠

註:為12月14日統計數據

整理:蕭勝鴻



從我的 iPad 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