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美股IBM Zinio Reader: IBM華生變身完美助手 讓醫師從不屑到愛不釋手


 歡迎光臨Wealth Magazine 財訊雙週刊 Zinio,期待與您分享佳作!

革命性的閱讀體驗。
盡享數位體驗: www.zinio.com

IBM華生變身完美助手 讓醫師從不屑到愛不釋手



解讀龐大醫學資料庫 判斷病因準確度85%

IBM華生變身完美助手 讓醫師從不屑到愛不釋手

IBM華生(Watson)投入於醫療研究,宣稱能協助正確判斷、減少錯誤,未來計畫應用於治療癌症與罕見疾病上,已受到醫界高度關注。

文/陳彥淳

美國IBM的人工智慧「華生」(Watson)到底有什麼本事,竟能讓最具專業權威的醫師們,從原本嗤之以鼻,到後來竟變得愛不釋手?

一如往常,一位女病人推門進入問診室,在醫師的對面坐了下來,氣虛微弱地訴說著身體的不舒適:「昨天晚上開始發燒,身體不太舒服,全身痠痛、肚子悶悶的,而且還有點流鼻涕,好像是感冒了,我最近工作很多,可以給我一些不會嗜睡的感冒藥嗎?」

聽得懂人話、也會學習

醫師百年才能讀完的資料 華生只要15秒

醫師仔細地聆聽各種病徵,這已經是他今天的第20名病人,他看了一眼旁邊的電腦字幕,轉頭再問這位女病人:「最近上廁所的情況如何?有經常憋尿嗎?」女病人有些疑惑地回答:「對,最近經常忙到沒時間上廁所。」接著醫師再問:「今天有頻尿的感覺嗎?」女病人說:「有,但應該是感冒,所以我喝了比較多的水……。」經過幾次追問,最後醫師下結論:「你不是感冒,你是得了尿道炎,才會引起發燒。」

一旁的電腦字幕上早就寫著:「感冒可能性80%,尿道炎可能性60%……。」這樣的判斷力,正是來自於華生。

據統計,美國每年有超過150萬件醫療糾紛案件,絕大多數都因為醫師的診斷與治療無法基於實證基礎;然而,醫學資料每5年就增加2倍,醫師必須花很多時間才能消化完。

台灣IMB軟體事業處總經理賈景光指出,華生挾著高度運算能力,結合臨床病例與實驗資料庫,具有學習、歸納等人工智慧,已發展出具備實際診療及實證基礎的決策系統,「一位醫師看完1000萬份病歷,須花費192年時間,但華生只要15秒就能完成學習,再進行歸納與判斷,算出可能的機率。」

「通常華生判斷可能性最高的病因,和醫師看法都很吻合,所以醫師最重視的是華生算出來的第2種可能性,可以提醒醫師針對病徵再度確認,提早發現新病因或是進行排除。」賈景光說,華生能協助正確判斷、減少錯誤,目前應用治療癌症與罕見疾病,甚至是縮短新藥的開發作業,都已受到醫療界的高度關注。

未來,只要再結合病人的電子病歷,華生甚至能針對每個人量身打造不同的醫療方式。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IBM和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合作,最短只要10分鐘,便能找到適合個別患者的癌症治療方式。

癌症與罕見疾病新救星

盡速找到解方 縮短新藥開發時程

關鍵在於,與癌症相關的基因變異很多,過去專業醫師須查閱龐大的論文和治療數據,但華生可以將人類須花費數週的工作,縮短至10到20分鐘內,因此可在癌症病情加劇前,盡早找到解決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華生所具備的人工智慧中,有很重要一部分是「語音辨識」;賈景光形容,「就是聽得懂你在說什麼,中文大概是全世界最難學的語文,因為太多的不規則,但IBM也已完成開發。」

正因為華生「聽得懂」,透過聆聽病患講話,可判斷病患是否有老人痴呆症,過去醫師必須進行半小時以上的檢測,但透過華生只要5分鐘即可下判斷。

IBM與醫療研究單位合作,透過手機應用程式(App)展示圖片、詢問測試者問題,包括要測試者重複剛才聽過的句子、倒數計數、描述圖片、說出自己知道的動物名字、形容某件傷心事,或者回憶昨天早上發生的事等;這些看似隨機的問題,實際上是一系列的神經心理學測試,每一個問題會用來評估大腦的不同能力。

研究團隊再把上千份患者的資料分成3組,一是聲稱自己失憶卻沒有明顯異常的人,二是痴呆症前期、出現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者,第三組則是早期痴呆症,將這些資料全部輸入華生的資料庫中。

華生必須先「聽懂」測試者的表達情況,包括掌握陳述的語調、出現猶豫的數量,文字的停頓、用詞的聯貫性等進行分析,再與資料庫比對,最後進行判斷;根據IBM發表的數據,其診斷的準確率達到85%。賈景光指出,華生的判斷尚無法成為正式診斷,最後還是要由醫師下決定,但華生已有效地幫助醫師,讓醫療資源的分配可更有效率。

然而,當人工智慧愈來愈強大,你能想像,幾年之後,當你到醫院看病,推開門、走進問診室時,等待你的不是醫師,而是華生?



從我的 iPad 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