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美股 NVS 生技招親 Zinio Reader: 看上台灣生技 全球藥廠龍頭來相親


psc.102@uni-psg.com 歡迎光臨Business Weekly 商業周刊 Zinio,期待與您分享佳作!

革命性的閱讀體驗。
盡享數位體驗: www.zinio.com

看上台灣生技 全球藥廠龍頭來相親



年報酬率22%,諾華創投吸34家台廠面試

以往只看重歐美市場的諾華藥廠,近來投資眼光放在亞洲,

旗下基金除了注資韓國企業,日前也看好台灣,來尋找標的。

十月下旬的台北一隅,來自五家公司、近三十位生技菁英,等著輪番上台報告自家公司特色,他們要讓台下的評審團驚豔,進一步爭取被投資的機會。

這個評審團所代表的公司來頭不小,正是全球第一大藥廠──瑞士諾華(Novartis)集團;從香港腳到癌症、從人類保健到動物治療的專利藥品,諾華去年創造了新台幣一兆七千三百億元的營收,直追台塑四寶去年的營收總和。

諾華創投基金投資長元華(Reinhard Ambros)是這次評審團的關鍵人物,他掌管全球藥業最大的公司創投基金,資金規模超過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億元),是全台灣一百八十六家創投資本總和的兩成多。

今年是元華第二次來台灣尋找投資標的,去年他來台探路,結果無功而返;這回則對一家新創公司興趣盎然,打算深度評估,如果成真,這將是諾華在策略性投資韓國公司以外,第二次直接投資亞洲公司。

過去,元華的投資重點以美國為重、歐洲次之,現在他不僅要把觸角伸向台灣等亞洲國家,也計畫在台灣設立據點,他看上的,除了這裡不斷聚集的國際人才資源,還有台灣利於生技產業發展的法規與募資環境。

投資長花十年改革

從被遺忘,變最高薪單位

頂著全球第一大藥廠的頭銜,這次諾華來台灣的消息一出,共有三十四家生技公司爭取被投資機會,一路篩選到剩下五家,這與本土創投基金一季大約只有一個投資機會相比,諾華顯然要吃香許多。

每一天,諾華創投平均會接到三個來自全球、主動上門的生技投資案,等於一年要評估約一千個案子,然而,十年前的諾華基金,可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諾華是在一九九六年,由瑞士兩家化學與藥品公司所合併,為了提升綜效,裁減員工成了必要之惡,當初這個基金的成立宗旨,就是要照顧被裁員工,只要他們能提出「創業計畫」,諾華審核後就予以投資;但這個基金的投資效益低落,運作近八年的結果是比放定存的效益還低。

十年前,元華從諾華全球戰略發展部門主動請纓,挑起重整大任。當時這個基金規模還不到一億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十五億元),大概只與台灣本土創投相當;在龐大的諾華體系裡,也鮮少人知道有這個部門,公司連水電、電話費都忘了付,元華的助理覺得這邊沒前途,上班三天就辭職不幹了。

如今,十年過去了,在諾華並未增資任何一塊錢的前提下,目前這個基金規模已經超過十億美元,等於是,每年投資報酬率至少二二%,遠高於過去三十年裡全球創投平均年報酬率一二%(編按:此根據芝加哥大學研究);而元華率領的十一人投資團隊,如今也成了諾華最高薪的單位之一。

布局不用顧慮母公司

靠專業判斷,一年只投五家

報酬率能夠大幅超越業界平均,元華可是有撇步的。

首先,堅持基金的獨立性,投資與否,只憑專業判斷,不須顧慮母公司的產品布局或購併策略。「大部分的corporate fund(企業基金)績效多半不好,因為要跟著母公司策略走,」一位國際生技創投基金管理人指出。

其次,是嚴格的投資紀律;諾華每年雖然有一千個投資機會,但出手投資的卻僅約五個,不論表面效益有多高,元華一定要花四個月、甚至一年半來評估與實地查核,「need to be patient(必須有耐心),」他說,這是確保財務回報的關鍵。

相比起其他創投基金,元華不僅有「諾華」的金字招牌,還有自己參與七款藥品開發、管理國際購併的深厚經驗可以協助被投資公司,「我每兩週就要和這些(被投資公司)執行長們談話,討論策略、通路、產品等,光只是(投資)錢是不夠的,」他要時時確保被投資公司走在對的路上。

另一個成功要訣,則是不給被投資公司過多的財務資源。「創新從來都不是源自於富足(abundance),而是源自匱乏(scarcity)!」元華說,給創業團隊有限的資源,他們才會把最有可能的點子實現出來。

「我從來不讓我的被投資公司擁有太充裕的資金,」元華打趣的說,「不然他們有一千個想法,就會不斷嘗試這些瘋狂的點子,反而容易一事無成。」

「你可以說我們公司(投資)很保守,這是真的,但是我們也很成功。」元華說, 過去十年裡,他在歐美尋找產品、策略有獨特性的生技公司,現在他把眼光放到逐漸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的台灣生技公司,就看台灣公司能不能通過他的嚴格審查,獲得全球藥廠龍頭的肯定了。



從我的 iPad 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