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c.102@uni-psg.com 歡迎光臨Business Weekly 商業周刊 Zinio,期待與您分享佳作!
革命性的閱讀體驗。
盡享數位體驗: www.zinio.com
一次看懂 大數據的威力
《經濟學人》:它,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數位革命之後,緊接著就是資料革命!」
《商業周刊》走入美國田納西州,
看見全球570家最關注大數據的廠商齊聚一堂,
台上,從賣飛機的波音到賣洗髮精的寶僑,輪番發表最新進展,
我們驚見,各行各業已能預測:
你下一份想找的工作、你下一個想買的商品。
在這個趨勢下,我們的生活、工作與荷包,
迎來的不只是改變,而將是一場革命。
早晨,一打開門,一台無人飛機已經降落在門口,這是購物網站寄來的包裹,裡頭是你孩子下個月的尿布,和老婆的電動牙刷刷頭,這是你正想下單的產品。
開車準備去上班,汽車秘書顯示出不塞車的路線,並順便通知:「偵測到本月開車里程數低,所以保險公司剛把保費調降三成 。」
進入公司,一打開電腦,一封e-mail通知你,從今天起你要調整職務了。因為電腦根據你的薪資、績效和產業趨勢計算,你應該「轉型」到新專案單位。
下班後打算去參加例行的紅酒聚會,才叫車、還沒開口,司機已經知道你要去哪。
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亞馬遜(Amazon)、通用汽車(GM)、微軟與出租車公司Uber,正在做的事。
這些改變,都源自於大數據(Big Data)。
現在,正是我們搞懂這個似懂非懂趨勢的最佳時機。
原料:人類的一舉一動
打卡足跡、購物紀錄,變挖不完的金礦
大數據,顧名思義。當我們使用Google搜尋資料、刷信用卡、使用手機、上臉書打卡、上網購物⋯⋯,所有的行為就構成了數據資料,自動上傳到網路上的資料庫內。專家從這些巨量的資料中找出關聯性後,商人就能推測出我們下一步想買什麼,醫生可以預測我們何時會生病,汽車維修商比你更早知道,你的車何時會故障。
有關大數據的傳奇陸續傳來。上半年,德國隊靠它擬定戰術,贏得世界盃冠軍;現在,面對伊波拉疫情,全球政府也是靠它,結合飛機航線加上手機移動資訊,去預測疫情的蔓延地圖,以做出防範。
《經濟學人》說它「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美國歐巴馬政府定義它是「二十一世紀的新石油」,是「挖不完的金礦」。
連台灣今年最熱的議題:機器人與物聯網的崛起,也跟它有關。顧問機構麥肯錫直指:「到了二○二五年,它是支持物聯網、機器人等十二項、商機高達三十三兆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零二十兆元)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工具。」
但,此時此刻我們該好好認識它的原因是,全球百大企業,已經準備好了,要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簡言之,這不只是個科技變化,而是預告:我們的生活、工作、教育孩子的方式,甚至是我們的荷包,都將迎來一場革命。
提煉:全球廠商都準備淘金
從賣飛機到賣玩具的,都靠大數據賺錢
萬聖節前夕,我們飛往美國,走進田納西州,見證一場盛會。
這場盛會,是全球資料倉儲龍頭,也就是大數據龍頭廠商天睿(Teradata)所舉辦,一週內,在這個擁有八萬二千座農場、以生產農牧產品著稱的美國南方大州裡,湧進四千多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商業人士。
從波音、寶僑(P&G)、eBay、華納兄弟、全球最大商務社交網站領英(LinkedIn)、福特汽車、7-Eleven、奈飛思(Neflix)到玩具反斗城等,都名列其中;台灣方面,從宏達電到4G剛開台的遠傳、台灣大與銀行業者如土地銀行、彰化銀行,都沒缺席。
從製造飛機的到賣玩具的,所有人一起鑽研,如何靠大數據賺錢。例如有三億用戶的領英,已可透過用戶資料,與他們更換職業頭銜的軌跡,比使用者更快「算」出自己下一份想換的工作是什麼,這可以讓各企業提前「挖角」他們。甚至,企業主還可以透過這個平台,跟蹤有多少員工跳槽到競爭對手的公司,以評估自己在業界的競爭力。《經濟學人》評論,它將掀起全球勞動市場革命。
「還有台灣的台積電,」天睿執行長科勒(Michael Koehlor)接受本刊專訪時說,連製造業也正在應用,它們透過大數據算出製造流程可能出現的瑕疵處,只要提升一%良率,跟對手三星比,就是能否爭取到數億美元訂單的關鍵。
就像當年的舊金山淘金潮一般,不同領域的人從四面湧來,只是這次淘的「金」,是看不見的數據。
即便我們走回台灣,也看到統一超商忙著計畫用人臉辨識技術,掌握每個客人的真實面貌;雖然印刷廠被視為夕陽產業,但全台傳單、名片印刷市占超過四成的健豪印刷廠,卻一口氣要徵八個擁有碩、博士學歷的大數據系統工程師。
「不做大數據,企業恐怕無法存活!」科勒的結論,有點驚悚。但根據麥肯錫的預測,擁抱大數據的零售業者,能比同業多出六成獲利,優勝劣敗,確實將因此定出。
效能:比傳統抽樣調查準
聽數據的話,老闆下決策不再憑直覺
為什麼所有人都選擇此時擁抱它?
一個關鍵數字,可以說明一切。人類幾十年來都在創造資料,但是,過去兩年來,人類創造的資料量,占人類史上總資料量九成。
大量數字集結,改變人類有史以來做決策的邏輯。以前,我們透過抽樣與樣本調查,去推測後續可能發生的事,用直覺做決策。
現在,我們隨身攜帶的智慧型手機,就像一個一個「情報發射站」,隨時把你我的資訊發射出去。瞬間,廠商可以看到所有消費者的樣貌與喜好,不再需要樣本與抽查,因為整個「母體」的資訊一次浮現。
你我,都是個獨立的數據「製造商」,平均下來,我們一個人現今創造的資料量,相當於三百二十座全世界最古老的圖書館——亞歷山大圖書館的資料規模。
足夠龐大的母體,讓廠商預測準確度,越來越高。
美國電子商務龍頭亞馬遜因此擁有「預判發貨」的能耐,能在你下單前,就把貨物準備好發貨。該公司的判斷依據,除了你過去的購物清單、搜索紀錄、心願清單,以及滑鼠停留在商品頁面上的時間外,其透過累積逾三億用戶的交易資料,讓它能精準推算,跟你類似喜好的消費者買了什麼,而這很可能也會是你想買的商品。
目前,在亞馬遜網站中,有三分之一的購買行為,都是因系統推薦而成立。
顛覆計程車產業的叫車服務商Uber也宣稱,它可以在上車前就知道你要去哪裡,準確率達七五%。因為它建立了一套演算法,把超過三千名舊客戶的乘車路線,包含上下車地點、搭乘時間、最常去哪裡等資訊,都做了「標籤」,藉此推算出乘客準確的下車地址。
齊全的母體資料,讓廠商的淘金路徑越來越多。
例如,當我們的汽車都有電腦後,保險業者就可以從電腦儲存的數據看出,這位使用者常跑的路線、開車習慣(煞車和踩油門頻率)、零組件耗損程度等,提供客戶保單價格。愛飆車的,保單價格會提升,保養次數多的駕駛,則可享有低價保費。保單規格從現在的幾種分類,驟增為成千上萬種。
停車場業者可以從車輛數據看出最好的設點位置,因為它會顯示,這個城市的車子,最常在哪裡繞圈尋找車位;家電業者會搶著跟汽車商買數據,因為最理想的狀況是,當車子往家裡路線開的訊息上傳時,家中冷氣已經準備好打開,電鍋自動啟動,等著主人回來吃熱騰騰的飯。
在本刊專訪《大數據》作者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的眼裡,大數據,已成為未來企業除了人才與設備、土地外,最重要的生產要素。
進化:變企業和國家「隱形資產」
阿里巴巴靠它創8.8兆市值,美國靠它救經濟
這個在財報的資產負債表裡看不見的「隱形資產」,價值有多驚人?剛創造全球最大購物日的阿里巴巴集團,就是最好的例子。
攤開阿里巴巴的財報資料,截至今年九月底,其設備等有形資產約人民幣八十六億元(約合新台幣四百三十六億元),但其市值卻高達新台幣八兆八千億元,這中間兩百倍的差距,多數是大數據的價值。
國際法人看好它,就是因為它掌握了五億用戶的消費習慣與金錢實力。掌握這些資料,它可與基金公司合作,個別推薦基金;能自己當銀行,小額貸款給消費者;當一般銀行要花兩週徵信,該集團不用一分鐘就能做出評價,壞帳率還比其他銀行低。
「大數據應用將是驅動美國經濟成長的動力,應視為國家新資產。」白宮報告也直指它對美國的重要性。
挑戰:亦邪亦正的存在
它能讓人致富,也可能變隱私小偷
廠商看到的是淘金機會,但這對我們的影響極為深遠。先談生活,我們將因大數據而享受便利性。以前,不論男女身高,一種病症大概就是吃同一顆藥;但未來,藥廠可以追蹤你的病史,打造一顆你專屬的藥,不再出現用藥過度或過少的問題。當然,你的隱私權也就此一去不回。亦正亦邪,是它最好的形容詞。
再談工作, 第一百一十頁的革命表就透露出,它會挑戰我們現有工作的價值。如《富比世》(Forbes)以「華爾街的叛徒」為文,報導三十歲的納德勒(Daniel Nadler)所開發的「選股搜尋引擎」,可讓大家像用Google搜尋一樣,找出會漲的股票。「分析師將失業」、「對沖基金優勢全失」是媒體們對此事的評論。
我們的財富也可能洗牌,投資市場的風向球正改變,掌握最多「資訊流」的公司,市值不斷提升。在中國,阿里巴巴市值是國內第一大石油公司中石化的一.九倍;在美國,才掛牌兩年多的臉書,因為其每個月活躍用戶數超過十三億,現在市值已遠高於豐田汽車、可口可樂。
不管喜歡或反感,巨輪已在滾動,我們只能選擇以更開放的心態去面對它。
當公司的人資長有一天被電腦取代,決定我們何時該升遷、偵察出我們何時會職業倦怠(惠普已實行);當電腦跑出的數字遠比人類推測準確,我們的直覺判斷與決策,還有意義嗎?
這是麥爾荀伯格最常被挑戰的問題,但他卻告訴我們,接下來大家要比的,正是人的想像力、冒險力與雄心壯志。假設當年福特汽車的創辦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僅靠大數據去推算客戶要什麼,得到的答案也只會是「一匹更快的馬,而不是汽車」。
大數據,就像當年的指南針、現在的望遠鏡跟雷達,它是幫助我們看更清楚的工具;但能否在大數據時代中航行更遠,取決於人的想像力與冒險心。認識它、了解它,態度對了,你就有更多勝出機會。
【延伸閱讀】它們能「算」出你的下一步!
下週要買的日用品、下一季喜歡的衣服⋯⋯
現在,當我們滑手機、上網搜尋,甚至刷卡血拼的同時,就在製造大量數據。
而專家與企業們,透過這些數據「挖掘比對」,能做到的事,遠比你想像的多!
■星巴克
算出你想在哪喝咖啡
利用數據平台,請當地合作夥伴填入附近零售商圈、車站及人口分布圖,決定在哪裡開店
■美國航空
推薦你會埋單的機票
將1億名會員分類,設計個人化產品和廣告郵件,網站點擊率增加2倍,每年挹注營收數百萬美元
■Uber
知道你想去哪裡
追蹤乘客慣去地點,預估搭車目的地,準確度已達75%
■亞馬遜
知道你購物車少了什麼
取得「預判發貨」專利,能預測你將買什麼,在你下單前就備好貨,確認訂單後就寄出包裹
■Zara
知道你適合穿什麼
在紐約旗艦店每件衣服植入RFID,蒐集客戶試穿資訊,用以開發新品與改善用戶體驗,幫助增加30%銷售量
預測流感何時發生
結合線上搜尋趨勢,準確預測流感,可提早示警;比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早7~10天
■Netflix
推薦你會迷上的電影
分析觀眾習慣與評價,用以製作或推薦影片,自製劇《紙牌屋》被稱為「數據革命」的代表
■DHL
規畫不塞車路線
從社群網站、天氣預報、新聞等抓取資料,分析是否有龍捲風、罷工活動等,決定是否重新規畫寄送路徑
■惠普
算出你會職業倦怠
蒐集35萬員工薪資、工作評價、調職情況等資料,算出「離職風險」,省下員工離職成本達3億美元
■花旗
給你會賺的投資組合
引進超級電腦,幫客戶分析最佳投資商品與建議,引起華爾街與銀行界跟進
■BMW
知道你車子何時會壞
管理汽車數千項設定,能預警客戶提前維修車輛;每年省下3,000萬歐元維修成本
整理:顏瓊玉、蔡靚萱、莊雅茜
【延伸閱讀】大數據為何暴紅?
■2年來,人類創造的數據量,占過去總和的90%
現在,1分鐘內人類製造了:
●Google搜尋29萬9,520次
●臉書按讚339萬2,740個
●e-mail寄出2億2,1180,570封
●蘋果App Store下載4萬1,210次
Google Play下載8萬0,340次
■2020年,數據量會比2010年大50倍,將有500億個互聯設備在蒐集數據
■2025年,物聯網、機器人等12項產業商機約新台幣1,020兆元
資料來源:《大數據》、麥肯錫、顧能、《華爾街日報》、Cisco、objectivity、Penny Stocks、wirpro
整理:顏瓊玉、蔡靚萱
【延伸閱讀】它讓那些行業更有競爭力?
2020年預估前5大大數據受惠產業
■零售業
生產力提升率(%):49
商機(億美元):96
■顧問業
生產力提升率(%):39
商機(億美元):50
■航空業
生產力提升率(%):21
商機(億美元):43
■建築業
生產力提升率(%):20
商機(億美元):42
■食品製造業
生產力提升率(%):20
商機(億美元):34
資料來源:《大數據》、麥肯錫、顧能、《華爾街日報》、Cisco、objectivity、Penny Stocks、wirpro
整理:顏瓊玉、蔡靚萱
【延伸閱讀】它如何幫人類變更強?
■1.
●以前
抽樣調查樣本1/1000,不夠精準
●現在
一次看透整個母體
■2.
●以前
只能線性推論因果關係
●現在
事物之間的關係全面串聯
■3.
●以前
依賴專家解讀,主觀來下決定
●現在
數據告訴你該做什麼決策
資料來源:《大數據》、麥肯錫、顧能、《華爾街日報》、Cisco、objectivity、Penny Stocks、wirpro
整理:顏瓊玉、蔡靚萱
【延伸閱讀】從小黃司機到華爾街分析師,飯碗都受到威脅!
■Coursera→家教老師
全球最大線上教育平台,擁750萬用戶,能算出學生常錯的問題、犯錯原因為何,依個別狀況調整課程順序;越來越多學校要求學生在家上網上課,實體課堂僅練習與討論。BBC說它將掀起教育革命!
■餘額寶→基金經理人
分析支付寶3億用戶資料,精算其消費、現金使用習慣等,1年內吸金人民幣5,410億元,竄升全球第4大貨幣基金
■Uber→計程車司機
追蹤乘客慣去地點,預測乘客搭車目的地,2014年6月預估市值182億美元,改變300年計程車產業的規則
■選股搜尋引擎→股市分析師
讓大眾像使用Google搜尋一樣,找到下一檔會漲的股票,衝擊分析師專業。《富比世》稱發明者30歲的納德勒為「華爾街的叛徒」
■運動感測器→足球隊教練
今年世足賽,德國隊讓球員穿上裝感測器的球鞋和護具,蒐集踢球瞬間速度、衝刺次數等資訊。未來運動界最值錢的教練變成了電腦
■LinkedIn→獵人頭專家
分析全球3億多用戶,算出他們下一個想跳槽的工作,供企業挖角人才;《經濟學人》說它引發全球勞動市場革命
■常春藤入學保證班→求學顧問
前對沖基金分析師馬振翼創辦,用數千名曾被常春藤名校錄取與拒絕的學生檔案,研發一套演算法,包括學生高中成績、課外活動、移民背景等,算出學生錄取率並給建議,要價新台幣1,800萬元
整理:顏瓊玉
【延伸閱讀】當隱私變賺錢工具,世界需要新規則
一個擁有一百二十萬個抑鬱症患者服藥訊息的數據庫,每個名字賣九.五美分;一個擁有九十萬個性障礙患者名單的數據庫,每個名字賣十八.五美分……。
這是《彭博商業週刊》一篇討論美國人隱私權價值多少錢的文章,所揭示的「報價」。當大數據時代來臨,美國已出現一千四百多家「數據經紀公司」,正在販賣我們的隱私;為了更精確的投放廣告,美國企業二○一二年共花費約七十億美元購買個人資訊。
這將造成二十一世紀的資訊大亨崛起,就像是十九世紀的鐵路大亨跟鋼鐵大亨一般,現在掌握你每天的行程(行事曆)、交友圈(通訊錄)、生活內容(電子郵件)甚至是工作秘密(雲端硬碟)的Google,成為最需要提防的壟斷霸權。
我們很難脫離大數據的生態圈,因為這是享受免費服務的代價。但是不代表我們不能有作為,根據麥爾荀伯格的說法,就像二十世紀各種財務資料大量湧現,因此出現會計師和審計師,現在,應該要有專業的演算專家身分出現。當我們感覺到隱私被不當侵犯時,可以請教專家,甚至上訴爭取權益。
當隱私被剝奪,成為商人獲利材料,麥爾荀伯格認為,我們不是只有束手無策這條路,現在,是建立新規則的開始。
(文●顏瓊玉)
從我的 iPad 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