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台股 2727 王品 Zinio Reader: 新舵手揪王品不振的禍首:KPI


psc.102@uni-psg.com 歡迎光臨Business Weekly 商業周刊 Zinio,期待與您分享佳作!

革命性的閱讀體驗。
盡享數位體驗: www.zinio.com

新舵手揪王品不振的禍首:KPI



他說:全用數字管理,讓經營軌道偏了

什麼都能用KPI(Key Performance Index,關鍵績效指標)做數字管理,是本土餐飲龍頭──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常對媒體分享的經營訣竅。他不只月會上,定期公布各品牌業績達成率、顧客滿意度等指標,也號召王品人日行一萬步,做好健康管理。

甚至,就連愛情,戴勝益也這樣看待。他曾說,談戀愛自己喜不喜歡占四成,旁人贊不贊成占六成,假設自己喜歡,但旁人都不贊成,「這注定不會幸福,那我會選擇放棄。」

可以說,戴勝益形同拿KPI當作儀表板,駕馭年營收逾百億元的王品。但在今年五月,接掌經營團隊指揮棒的集團副董事長陳正輝眼中,成也KPI、敗也KPI,「我說(王品經營)軌道偏離了,當你全部用數字管理,就會出現這些問題。」

陳正輝接掌王品營運大權,要翻轉的就是王品過去太重視數字管理的問題。他舉近期做為內部檢討的三個教案,具體說明,為什麼太重視數字管理,反倒成為阻礙王品創新、競爭力不進反退的元兇。

暑假旺季,為何獲利不增反減?

奉CP值為王道,產品的「質」沒提升

事實上,早在去年十月發生食安風暴,重創集團形象和營收前,陳正輝看到暑假旺季,台灣王品生意不但沒有預期好,獲利還出現下滑的跡象,就直覺可能要出大事了。「在我看來,食安風暴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說。

陳正輝認為,餐廳生意轉差,理由通常只有一個,就是產品基本面出問題。因為開餐廳不是經營遊樂場,是靠創意辦活動,吸引消費者上門,它經營的是商圈內的客人,「吃不慣的不會來」、「不好吃也不會再來」,所以口碑是生存的唯一之道!

然而,過去戴董領導的王品,卻是從C/P值(性價比)的量化數字出發,旗下新品牌定價前,會先邀請目標顧客試吃估價,以其平均價格再打七折,成為上市後價格。

陳正輝坦承,王品雖因此給人物超所值的印象,但顧客期待的,還有質的提升。一味把餐點的量做大,吃了固然很飽,但質感不夠。尤其,很多走客單價五百元以上的中、高價品牌,「不是量多就好,那只是給消費者吃粗飽而已,不是他們想要的,這塊要趕快修正回來。」

也因此,這兩個月來,陳正輝除在會議桌上拍板作戰決策,其他時間,就在旗下兩岸不同品牌餐桌上,不斷試菜,「我可能有做餐飲業的天分,湯只要喝一口,馬上知道少了哪一個味道,或該調整哪個調味料的比例,」他自信說道。

商發院商業育成中心副主任劉汝駒認為,台灣有逾十一萬家餐飲業者,去年市場規模逾四千億元,成長率僅三‧一%,已進入百家爭鳴的白熱化競爭階段。從價格區間空隙找發展新品牌空間,可能十年前還能奏效,現在發展新品牌,則還須同時考慮包括產品結構、顧客面貌等因素,才有成功機會。

砍掉重練,為何選中曼咖啡?

低價定位不高明、也沒培養出人才

陳正輝全面整頓台灣王品旗下各品牌,第一個遭到淘汰的,是集團第一個從「餐廳」跨足「飲品」通路的曼咖啡品牌。

當初,曼咖啡被定位為介於星巴克與85度C之間價格帶的外帶咖啡店型,在王品對外公布的品牌輪廓圖中,該店咖啡和蛋糕的價格,也分別被設定在六十五元和九十元。從數字上看似頗合理,但卻不獲市場青睞,四年來歷經轉型、換總經理,遲遲無法起色,最後難逃被「賜死」命運。

陳正輝認為,曼咖啡錯在兩件事。第一,還是價格定位。「坦白說,我不認為賣比星巴克便宜、85度C貴,這叫作策略,這誰不會呢?」他認為,真正高明的策略,要讓別人覺得你這樣做他怎麼想不到,更看不懂到底你是怎麼賺到錢。

第二個問題更嚴重,是人才投資不足,導致如今台灣各品牌領導人,幾乎都沒有開新事業的經驗,多是內部升上來的「王品寶寶」。

陳正輝檢視,台灣王品過去十年來,保持一年開一個新品牌的擴張進度,「怎麼十年後還是一年只開一個?意思是,十年來都沒有進步,你說對不對?這個邏輯不通嘛。」他說,除非承認不想進步,否則,為什麼沒有試過一年開兩個、三個新品牌?

他認為,開店不能老想業績數字,有些新品牌導入的策略,背後目的是為了培養人才。因為,一個公司想做大,一定要讓主管藉由不同歷練練兵。比方說,拉十個主管出去開新品牌,假設五個成功、五個失敗,失敗的就當練兵成本,是培育人才的必要教育訓練投資,這樣就不會害怕失敗,也才能培養出下一棒的接班團隊。

他舉例,在他台灣擔任王品總經理時,所發展的好幾個新品牌,目的一開始都不是為了提高業績,「去開陶板屋的王國雄(王品前副董市長),是我第一個派出去做新事業的,楊秀慧(現為台灣事業執行長)是第二個,他們都是學財務出身,但這是必要的歷練,」陳正輝說。

王品「六人會」成員、台大國企系教授李吉仁認為,兩岸王品創新品牌的路徑不同,台灣鼓勵店長、主廚拿錢投資開店,是典型中小企業的內部創業形態;至於中國王品,不管是新品牌或開店,都是由上海市場中心主導。前者雖靈活具彈性,但因股東有快速獲利的期待,不利建立「深板凳」人才部隊,店數的擴張進度,總部也難完全掌握,這也是王品此次轉型的重要課題。

店開越多,為何競爭力卻退步?

盲求店數成長,最後一起遭殃

台灣王品去年營運成績重摔,外界看到的是危機處理零分,但陳正輝注意到的是,結構性的經營體質問題,有些品牌客源成長已經停滯,卻因追求店數成長的KPI,盲目開店。

過去,王品每年七月進行名為「31Q」的策略規畫會議。「3」意指一次規畫未來三年經營策略;「1」意指提出未來一年經營計畫;「Q」則指王品總部針對每個Quarter(季)的進度績效進行Review(檢討),每個品牌領導人也在該會議上,由下而上提報明年的新開店目標,彙總為集團明年度的營運目標。

陳正輝認為,因為各品牌多只從自己本位思考,往往市場已趨飽和,卻因被新開店的數字追趕,想破頭在既有商圈,找理由說服自己多開店,因此做出了錯誤判斷。舉例來說,假設在台中南屯區,某集團品牌的市場需求只有兩家店,卻硬要開出第三家,顧客當然會分流,原本兩家店能活得很好,這樣一來,大家被連累到,三家店當然都很辛苦,「而且品牌經營看三年還不夠,要看五年、十年的發展,」他強調。

珍貴的失敗三堂課

數字是落後指標,改革從頭做起

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榮譽理事長許湘鋐指出,以店養店,是連鎖品牌常見的經營盲點,短期內總營業額會提高,但一定要看「同店銷售額」是否也同步成長,如果沒有,表示經營體質越來越差,一旦遇上危機事件,如烘焙業先前遭遇三聚氰胺、食用油風暴,店多,固定開銷大,反而越快倒。

歸納以上這幾個數字管理的負面教案,陳正輝想要讓王品團隊洞悉的是,財務數字是經營面的落後指標,因為當你看到數字時,都已經是發生過的事情,無法重新驗證。「所有經營的問題,都是出在決策源頭,頭改了,下面才會跟著改。」他給王品主管和給自己,啟動全面變革的高壓力。



從我的 iPad 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