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美股企業經營 聰明犯錯 Zinio Reader: 跟Uniqlo、3M學 什麼是聰明犯錯


psc.102@uni-psg.com 歡迎光臨Business Weekly 商業周刊 Zinio,期待與您分享佳作!

革命性的閱讀體驗。
盡享數位體驗: www.zinio.com

跟Uniqlo、3M學 什麼是聰明犯錯



錯誤,就像偽裝成狗屎的金礦

犯錯,在社會中往往被視為丟臉的禁忌,卻是無數成功者大方擁抱的光榮事跡。

戴森爵士(Sir James Dyson)如今是身家淨值達五十億美元的英國富豪,他的公司雇用上千位工程師,研發各種革新小家電;但一開始,戴森只不過懷抱一個點子:想做出不用集塵袋的真空吸塵器。

Dyson一度成為美國史上最暢銷的吸塵器,其實是戴森爵士歷經十五年、幾乎花光所有積蓄,做了五千一百二十七個吸塵器原型所換得的成就。他對美國雜誌《快公司》(Fast Company)說:「在成功之前,我失敗了五千一百二十六次,但每一次,我都有收穫。」因為他知道,每犯一次錯,他就距離成功更近了一步。

犯錯有時是偽裝成狗屎的金礦,它不是失敗,而是必經的實驗,幫助你通往成功。就像華頓商學院教授舒馬克(Paul J. H. Schoemaker)在《聰明犯錯》書中所言:「早期的發明家就像企業家一樣,他們不用『錯誤』這個名詞,來形容剛起步時一定會出現的過失,而是用『實驗』、『必要過程』、或『測試』來形容。」

但,貿然擁抱錯誤以前,我們得先學習,如何判斷哪些是可容許的,有價值的犯錯?

第一課:

在新品、新市場犯錯,算智慧型失敗

《哈佛商業評論》指出,例行作業、複雜任務以及探索發現,大多數組織的工作,內容都不出這三種,而這三種工作都可能失誤。

例行或可預料的作業出錯,是有能力避免的。複雜任務出現的失誤,無法完全避免,應該包容,但組織可以進行控管,以免累積成災。而在研究、試驗階段或新領域的犯錯,則是杜克大學管理學教授希特金(Sim Sitkin)所定義的「智慧型失敗」:這種不成功的嘗試能提供寶貴的新知識。

如果想要發展全新業務、設計創新產品,或是在一個沒碰過的新市場測試顧客反應,累積智慧型失敗,可以幫助組織超越競爭對手,為將來的成長鋪路。

第二課:

管理者是關鍵,要容錯又有判斷力

優衣庫(Uniqlo)本身,就是越「錯」越勇的典範。

歷經早期海外發展失利等挫折,創辦人柳井正一向推崇「一勝九敗」哲學:一次勝利,是由九次失敗堆積而成的。《哈佛商業評論》指出,管理階層或組織領導人必須能判斷,這次失敗是情有可原、值得稱許的失敗,或是做事草率、該受責備的結果?

第三課:

在熟悉的領域出包,經驗才有用

從負面經驗中擷取正面價值是有益的,但某些情況下犯錯沒有好處。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麥奎斯(Rita G. McGrath)撰文提醒,在那些與你的核心能力完全不相關的領域,犯錯一點好處也沒有,因為你很可能用不到所學的經驗,這樣的錯誤不具學習效果。

即使最聰明的搜尋巨擘Google,也曾犯下這個不聰明的過錯。

二○○六年,Google看上了全美一年超過兩百億美元的廣播廣告市場,想讓廣播廣告如網路廣告一樣定價自動化,讓廣告主上傳自製內容,卻遭遇廣播電台、媒體購買者的反彈;況且,Google也無法像衡量網路廣告效果一樣,去追蹤廣播廣告的播送效果。

三年後,Google關閉這項事業,認賠了至少一億美元投資。雖然這金額對Google來說九牛一毛,但麥奎斯認為,Google的核心事業和廣播事業差異太大,無法學到太多實用的經驗。

麥奎斯建議,較明智的做法應該是:在你熟悉的領域裡學習犯錯的經驗,盡量減少必須面對的不確定性。例如,不要在進入新市場的同時,學習新的技術或能力,那會讓你承受過多的不確定因素。

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教授朱文儀也提醒,相較於外部創新事業,內部創新事業的失誤比率更高。研究顯示,三三%到六○%的新產品,市場反應不佳,無法帶來預期的報酬,而其中絕大多數是由內部創新發想的。

第四課:

學一五%法則,既給創新空間又防錯

以便利貼、無痕掛鈎產品深布全球的美國化工公司3M,素以內部創業見長,建立了有名的防錯機制:「一五%法則」。朱文儀表示,3M允許每位工程師、技術人員把一五%工作時間花在他們認為有用的創意上,從事個人有興趣的計畫,不管這些計畫最終能否為公司帶來利益。她分析,一五%法則不但有效鼓勵員工隨意發想、嘗試新點子,同時兼具防火牆功能,避免投入過高的時間及成本。

你可以不犯錯,但可能你也不會做出對的事,尤其在當下不確定的年代裡,聰明犯錯,精明冒險,儼然已是成功必經之路。



從我的 iPad 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