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性的閱讀體驗。
盡享數位體驗: www.zinio.com
中國減速下的亞洲吸金王:印度
「兩把刀」助攻經濟,成外資避風港
油價疲弱、中國引發原物料崩盤,
反讓印度抓準機會拚製造業,成第四季亞洲最大亮點。
自九月底印度央行意外降息兩碼以來,這個今年最吸金的亞洲新興國家,再度成為焦點:最明顯的就是外資回流,股市三週暴衝七%。在中國經濟風雨飄搖之際,印度成為第四季亞洲最大亮點。
低油價、弱中國變助力
總的來看,重跌超過一年的國際油價、中國引發原物料崩盤是最重要的兩道助力。
去年中至今,國際油價腰斬過半,身為全球第三大石油進口國的印度好處多:截至三月的會計年度,經常帳赤字收斂至二百七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八千八百億元),是七年低點;通膨受壓抑,至九月底達四.四%,比央行預設六%目標溫和。印度經濟多靠進口驅動消費,低油價降低進口成本,加上大宗商品價格暴跌,有助印度內需成長。
與中國貿易依存度低,是第二主因。去年印度對中國出口占GDP(國內生產毛額)五.二%,新加坡、越南與印尼占一成,泰國、馬來西亞與台灣則達一五%。
不少國際資金就把印度當成避風港,《金融時報》觀察,多半導入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宣示的「印度製造」項目,包括:基建、科技製造、汽車和能源事業等。印度政府一向希望重振製造業,卻始終無法追上中國。但這一回,中、印經濟發展演出「翹翹板效應」,加上國際投資人普遍看衰巴西、俄羅斯,今年是印度的大好機會。
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今年就與馬哈拉斯特拉(Maharashtra)邦政府簽訂協議,未來五年內投資五十億美元新建工廠。這是富士康在印度的第一處iPhone生產據點,《金融時報》分析,郭董此舉不僅是形式上支持「印度製造」政策,實質上更有利富士康緩解中國工資上漲的壓力,以保住蘋果訂單。
《金融時報》也提醒,雖然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都說,今年印度經濟成長速度首度超越中國,但期待明年取代中國成為全球成長引擎的想法太不切實際,畢竟印度貢獻全球 GDP 僅二.五%,中國卻高達一三.五%,就算中國每年經濟僅成長五%,不到四年就可以造出一個印度規模大小的經濟體。
只是,在全球經濟都欲振乏力的狀況下,這雄據南亞大陸的古國,對國際資金來說,似乎是塊肥美的綠洲。
從我的 iPad 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