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解讀巴菲特最新股東信:捂住耳朵
北京新浪網 (2014-03-01 10:51)
《免費》房地產投資說明會
日本東京的專業房地產公司獨家舉辦!有1,000件以上的房地產資源可為您介紹
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譚昊
對於巴菲特來說,今年也許會是他的投資生涯上業績最不如預期的一年。所以,今年巴菲特會對股東說些什麼,在這個特殊的時點上,就更值得聆聽。老巴真正的告誡是:不要天天盯著股價看了。如果每天有個人在你耳邊報價,你應該捂住耳朵。只有這樣,你才能聚焦資產本身。
今年巴菲特會對股東說些什麼,在這個特殊的時點上,就更值得聆聽。
全球投資界一年一度的盛事,巴菲特2014致股東的信終於發佈了。
對於巴菲特來說,今年也許會是他的投資生涯上業績最不如預期的一年。他給自己設定的業績標準是:用五年的週期衡量,伯克希爾的業績跑贏標普500指數。在過去的四十多年中,他都做到了。
但是站在今年的時點上測算,過去五年,他沒有做到這一點。
所以,今年巴菲特會對股東說些什麼,在這個特殊的時點上,就更值得聆聽。
下麵,我會呈現巴菲特今年信的內容的精華,以及獨家點評。
巴菲特致股東信2014(RIH點評版)
"像做生意一樣對待投資,是最聰明的。"--本-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
引用本-格雷厄姆的話作為這封信的開場白是合適的,因為我很感激能從他那瞭解到關於投資的想法。我在後面會談到本,甚至很快會談到普通股,但首先我想和你聊聊,在很久以前我曾做過的兩個小小的非股票投資。儘管它們都沒有明顯地改變我的凈值,但還是能帶來些啟發的。
譚昊點評:開頭點出了今年信的主旨——捂住耳朵。生意與投資最大的區別是什麼?生意不會每天跳出來告訴你這樁生意值多少錢,而股票就會通過每天的股價來告訴你這一點。這到底是好還是壞?請往下看兩個小故事。
這故事始於1973至1981年的內布拉斯加州,當時美國中西部的農場價格暴漲,因為大家普遍認為惡性通貨膨脹要來了,而且小鄉鎮銀行的貸款政策還火上澆油。然後泡沫爆了,導致價格下跌50%甚至更多,摧毀了那些舉債經營的農民和他們的債主。在那場泡沫餘波中倒閉的愛荷華州和內布拉斯加州的銀行,數量比我們最近這次大蕭條中倒閉的還要多五倍。
在1986年,我從FDI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那買下了一個400英畝的農場,坐落在奧馬哈北部50英里處。這花了我28萬,此價格比前幾年一家倒閉了的銀行批給農場的貸款還要少得多。我根本不懂怎樣去經營一個農場,好在有個熱愛農活的兒子。我從他那得知這農場能生產多少蒲式耳的玉米和大豆,經營費用會是多少。通過這些預估,我計算出這農場當時大概能有10%的正常回報。我還認為生產力會隨時間而提高,農作物價格也會越來越高。後來這些預期都得到了印證。
我不需要有與眾不同的知識或智商來得出結論,這項投資不會有向下的趨勢,而是有潛在的,會實質向好的趨勢。當然了,可能偶爾會歉收,或是價格有時讓人失望。那又如何?總會有些非常好的年份嘛,我完全不會有任何壓力去賣掉這塊資產。現在,28年過去了,這農場的收入翻了三倍,它的價值已是我支付價格的五倍甚至更多。我還是對農活一無所知,最近才第二次去實地看了看。
譚昊點評:第一個小故事,關於投資農場。請註意最關鍵的地方:買入時點是在惡性通脹泡沫破裂的五年後。買入價格是比當初農場獲得的貸款額還要低很多。所以,這項投資的關鍵不是農場,而是安全邊際。
在1993年,我做了另外一個小投資。那時我還是所羅門的CEO,所羅門的房東賴瑞·西弗史丹告訴我,有個清算信託公司打算要賣掉紐約大學鄰近的一塊商業地產。泡沫再次爆破了,這次波及到商業地產,這個清算信託公司專門用於處置那些倒閉儲蓄機構的資產,正是這些機構樂觀的貸款政策助長了這場鬧劇。
這裡的分析依舊簡單。就像那農場的例子中,該資產的無槓桿當期收益率大約為10%。但資產正被清算信託公司低效率經營著,如果把一些空置的商店出租,它的收入將會增加。更重要的是,占地產項目約20%面積的最大租戶支付的租金大約為5美元一英尺,而其他租戶平均為70美元。9年後,這份廉價租約的到期肯定會帶來收入的顯著增長。這資產的位置也是極好的,畢竟紐約大學跑不了。
我加入了一個小團體來收購這棟樓,賴瑞和佛瑞德·羅斯也在其中。佛瑞德是個有經驗的高級房地產投資者,他和他的家族將管理這項資產。這些年也確實由他們經營著。隨著舊租約的到期,收入翻了三倍,現在的年分紅已超過我們初始投資額的35%。此外,原始抵押分別在1996年和1999年被再融資,這種手段允許進行了幾次特別分紅,加起來超過了我們投資額度的150%。我到今天為止還沒去看過這項資產。
譚昊點評:第二個小故事,收購紐約大學旁邊的商業地產。請註意這項投資的安全邊際是什麼?
從那農場和紐約大學房地產獲得的收入,很可能未來幾十年內還會增長。儘管收益並不具有戲劇性,但這兩項投資卻是可靠且令人滿意的,我會一輩子持有,然後傳給我的孩子和孫子。
我說這些故事是為了闡明一些投資的基礎原則:
1、獲得令人滿意的投資回報並不需要你成為一名專家。但如果你不是,你必須認清自己的局限性並遵循一套可行的方法。保持簡單,不要孤註一擲。當別人向你承諾短期的暴利,你要學會趕緊說"不"。
譚昊點評:對短期暴利說不。我曾經專門寫過,短期暴利是一杯甜美的毒酒。喝下它,你對未來回報的預期就會神奇地提高,然後,這將把你帶到溝裡去。
2、聚焦於擬投資資產的未來生產力。如果你對某資產的未來收入進行了粗略估算,卻又感到不安,那就忘了它繼續前進吧。沒人能估算出每一項投資的可能性。但沒必要當個全能者;你只要能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就可以了。
譚昊點評:精確地去預估某項資產的未來收入,這純屬扯淡(這也正是當前大部分證券分析師乾的活)。巴菲特在這裡之處,對於未來,定性分析比定量更重要。因為只有神仙才能對未來定量。
3、如果你是聚焦於擬投資資產的未來價格變動,那你就是在投機。這本身沒什麼錯。但我知道我無法成功投機,並對那些宣傳自己能持續成功的投機者表示懷疑。有一半人第一次扔銅板時能壓對寶;但這些勝利者如果繼續玩下去,沒人能擁有贏利為正的期望值。事實上,一項既定資產最近的價格上漲,永遠都不會是買入的理由。
譚昊點評:不要因為價格變動而買入,那是投機。老巴認為投資不可能擁有概率優勢,這一點我不完全認同。在市場的某個階段,的確有一些天才能夠依靠投資獲利。但是第一,這很難長久。第二,這種方法管理的資產規模有限。第三,這很費神。
4、通過我的兩個小投資可以看出,我只會考慮一項資產能產出什麼,而完全不關心它們的每日定價。聚焦於賽場的人才能贏得比賽,勝者不會是那些緊盯記分板的人。如果你能好好享受週六周日而不看股價,那工作日也試試吧。
譚昊點評:重點來了,老巴真正的告誡是:不要天天盯著股價看了。如果每天有個人在你耳邊報價,你應該捂住耳朵。只有這樣,你才能聚焦資產本身。
5、形成自己的宏觀觀點,或是聽別人對宏觀或市場進行預測,都是在浪費時間。事實上這是危險的,因為這可能會模糊你的視野,讓你看不清真正重要的事實。(當我聽到電視評論員油嘴滑舌地對市場未來走勢進行臆想,我就回想起了米奇·曼托的尖酸評論:"你都不知道這遊戲有多簡單,直到你走進那個演播廳。")
譚昊點評:老巴再一次毫不留情地黑了一把宏觀分析師和策略分析師。我就不多說了。。。
我的兩項購買分別是在1986年和1993年完成。決定進行這些投資的時候,當時的經濟狀況、利率或是下一年(1987和1994年)的證券市場走勢,對我來說都不重要。我已經記不起當時的頭條新聞,或是權威人士說了些什麼,不管別人怎麼說,內布拉斯加州的玉米一直在生長,學生也會聚集在紐約大學。
譚昊點評:內布拉斯加州的玉米一直在生長,學生也會聚集在紐約大學。請註意,這就是確定性。這遠比你去測算未來某個股票的每股收益要確定得多得多。
在我的兩個小投資和股票投資之間,有個重要的區別。那就是股票會讓你知道所持股份的實時定價,而我卻從沒見過對我農場或紐約房地產的報價。
證券市場的投資者有個極大的優勢,那就是他們的持股有寬幅波動的估值。對於一些投資者來說,確實如此。畢竟,如果一個穆迪的朋友,每天圍著我的財產對我喊出報價,願意以此報價來買我的農場,或將他的農場賣給我,並且這些報價會根據他的精神狀態,在短期內劇烈變化,我到底該怎樣利用他這種不規律的行為來獲利?如果他的日報價令人可笑地低,並且我有閑錢,我就會買下他的農場。如果他喊出的報價荒謬地高,我要麼就賣給他,或是繼續耕種。
譚昊點評:如果那個報價員朋友真的存在,那麼你應該做的正確的事情,要麼就捂住耳朵,要麼就在報價低得可笑的時候買入,就像現金流遊戲中那樣。不過大部分人做的卻恰恰相反,這也是大部分人失敗的原因。
然而,股票的持有者往往容易被其他持股者的反覆無常和不理性所影響,搞到自己也不理性。因為市場上的噪音太多了,包括經濟狀況、利率、股票的價格等等。一些投資者認為聽權威人士的意見很重要,更糟糕的是,還認為參考他們的評論來投資很重要。
那些擁有農場或房子的人,能夠默默持有資產幾十年,但當他們接觸到大量的股票報價,加上評論員總在暗示"別一直坐著,來買賣吧!",他們往往就會變得狂熱起來。對於這些投資者來說,流動性本來是可以擁有的絕對優勢,現在卻變成了一種詛咒。
譚昊點評:過高的流動性讓你捂不住真正的好東西。看看身邊:投資房產的人和投資股票的人的命運如何,你就懂了。
一個閃電崩盤或是其他極端的市場震蕩,對投資者所造成的傷害,並不會比一個古怪且愛說話的鄰居對我農場投資的傷害來得大。事實上,下跌的市場對真正的投資者來說,是有幫助的,如果當價格遠低於價值的時候,他手裡還有錢可用的話。在投資的時候,恐懼的氛圍是你的朋友;一個歡快的世界卻是你的敵人。
譚昊點評:從價值投資的觀點來看:跌是好事,漲是壞事。
在2008年底發生的,嚴重的金融恐慌期間,即使一個嚴峻衰退正在明顯地形成,我也從未想過要賣出我的農場或是紐約房地產。如果我100%擁有一項具良好長期前景的穩固生意,對我來說,哪怕是稍微考慮要拋售它,都會是非常愚蠢的。我持有的股票就是好生意的一小部分,那為什麼要賣出呢?準確的說,每一小部分或許最後會讓人失望,但作為一個整體,他們一定能做好。難道有人真的相信,地球會吞沒美國驚人的生產性資產和無限的人類創造性?
譚昊點評:危機總會過去,人類的健忘超出你想像。
當查理-芒格和我買股票時,我們會把它當成是生意的一部分,我們的分析與買下整個生意時所思考的內容非常相似。我們一開始會判斷自己能否容易地估計出,資產未來五年或更久的收入範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並且處於與我們估算底線相對應的合理價格內,我們就會購買這股票(或生意)。但是,如果我們沒有能力估算出未來的收入(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會簡單地繼續前行,繼續尋找下一個潛在標的。在我們一起合作的54年裡,我們從未因宏觀或政治環境,或其他人的看法,而放棄具有吸引力的收購。事實上,當我們做決定時,這類因素想都沒想過。
但至關重要的是,我們認清了自身的能力圈邊界,並乖乖地呆在裡面。即使這樣,我們還是在股票上和生意上都犯了些錯誤。但它們發生時都不是災難型的,例如在一個長期上升的市場中,基於預期價格行為和欲望導致了購買。
譚昊點評:又一次提到能力圈,乖乖地呆在裡面。
當然,大多數投資者並沒有把商業前景研究當作是生活中的首要任務。如果夠明智的話,他們會知道自己對具體生意的瞭解不足,並不能預測出他們未來的獲利能力。
我給這些非專業人士帶來了好消息:典型的投資者並不需要這些技巧。總的來說,美國的商業一直做得很好,以後也會繼續好下去(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會有不可預測的忽冷忽熱出現)。在20世紀,道瓊斯工業指數從66上漲到11497,不斷上升的股利支付推動了市場的發展。21世紀,將可以看到更多的盈利,幾乎必然會有大量的收穫。非專業人士的目標不應是挑選出大牛股,他或他的外援都是辦不到的,但應該持有各種生意的一部分,總的合起來就會有很好的表現。一個低成本的S&P500指數基金就能滿足這個目標。
譚昊點評:老巴再一次免費成為指數基金代言人。。。
這是對非專業人士說的"投資是什麼"。"什麼時候投資"也是很重要的。最危險的是膽小的或新手的投資者在市場極度繁榮的時候入場,然後看到賬面虧損了才醒悟。(想起巴頓·比格斯最近的觀察:"牛市就像性愛,在結束前的感覺最好。")投資者解決這類錯時交易的方法是,在一段長時間內積攢股份,並永遠不要在出現壞消息和股價遠低於高點時賣出。遵循這些原則,"什麼都不懂"的投資者不僅做到了多樣化投資,還能保持成本最小化,這幾乎就能確信,可以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實際上,相對於那些知識淵博,但連自身弱點都看不清的專業投資者,一個能實事求是面對自己短處的純樸投資者可能會獲得更好的長期回報。
譚昊點評:相比那些"自以為什麼都懂"的投資者,知道自己"什麼都不懂"的投資者更容易賺錢。這個論調是不是讓你想起了莊子?
如果"投資者"瘋狂買賣彼此的農地,產量和農作物的價格都不會增長。這些行為的唯一結果就是,由於農場擁有者尋求建議和轉換資產屬性而導致的大量的成本,會使總的收入下降。
然而,那些能從提供建議或產生交易中獲利的人,一直在催促個人和機構投資者要變得積極。這導致的摩擦成本變得很高,對於投資者來說,總體是全無好處的。所以,忽視這些噪音吧,保持你的成本最小化,投資那些股票就像投資你願意投資的農場一樣。
譚昊點評:捂住耳朵,忽視噪音。
我該補充一下,我的財富就在我嘴裡:我在這裡提出的建議,本質上與我在遺囑裡列出的一些指令是相同的。通過一個遺囑,去實現把現金交給守護我老婆利益的託管人。我對託管人的建議再簡單不過了:把10%的現金用來買短期政府債券,把90%用於購買非常低成本的S&P500指數基金(我建議是先鋒基金VFINX)。我相信遵循這些方針的信託,能比聘用昂貴投資經理的大多數投資者,獲得更優的長期回報,無論是養老基金、機構還是個人。
現在說回本-格雷厄姆。我在1949年買了本所著的《聰明的投資者》,並通過書中的投資探討,學到了他大部分的想法。我的金融生涯隨著買到的這本書而改變了。
在讀本的書之前,我仍在投資的環境外徘徊,鯨吞著所有關於投資的書面資料。我閱讀的大多數內容都使我著迷:我嘗試過親手畫圖,用市場標記來預測股票走勢。我坐在經紀公司的辦公室,看著股票報價帶捲動,我還聽評論員的講解。這些都是有趣的,但我並不為之顫抖,因為我還什麼都不懂。
譚昊點評:巴菲特當年也畫過K線圖,玩過技術分析。
相反地,本的想法能用簡練易懂的平凡文字,有邏輯地去闡明(沒有希臘字母或複雜的公式)。對我來說,關鍵點就是最新版第八章和第二十章的內容,這些觀點引導著我今日的投資決策。
關於這本書的幾個有趣花絮:最新版包括了一個附錄,裡面描述了一個未被提及的投資,是關於本的幸運投資的。本在1948年,當他寫第一版書的時候進行了收購,註意了,這個神秘的公司就是政府雇員保險公司Geico。如果本當時沒有看出還處於初創期的Geico的特質,我的未來和伯克希爾都將會大大的不同。
這本書1949年的版本還推薦了一個鐵路股,當時賣17美元,每股盈利為10美元。(我佩服本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有膽量使用當前的例子,如果說錯了就會讓自己成為被嘲諷的對象。)某種程度上,低估值是由於當時的會計準則造成的,那時候並不要求鐵路公司在賬面盈餘中體現出子公司的大量盈餘。
被推薦的股票就是北太平洋公司,它最重要的子公司是芝加哥,伯靈頓和昆西。這些鐵路現在是北伯林頓鐵路公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伯克希爾現今完全擁有北伯林頓鐵路公司。當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北太平洋公司的市值約為4000萬美元,現在它的繼承者每四天就能賺這麼多了。
我已記不起當時花了多少錢來買《聰明的投資者》的第一版。無論花了多少錢,都可以強調出本的格言:價格是你支付出去的,價值是你所獲得的。我做過的所有投資當中,買本的書就是最好的投資(我買的那兩本結婚證除外)。
譚昊點評:這封信巴菲特講的最關鍵點在於,這個市場噪音太多,這些噪音正是你投資成功路上的最大挑戰。所以,捂住耳朵,你反而能看清簡單的未來。至於其他精華,請各位自行體會。
詳全文 逐字解讀巴菲特最新股東信:捂住耳朵-財經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40301/11878649.html
伯克希爾去年盈利大增
stock.sohu.com
本報記者 楊博
巴菲特執掌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2月28日發佈業績報告,去年第四季度實現利潤49.9億美元,同比增長9.6%,好於預期。去年全年伯克希爾利潤達到195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31%,創下歷史新高。不過巴菲特最青睞的財務指標每股帳面價值同比增長18.2%,不及標普500指數同期32.4%的漲幅,在該公司歷史上較為罕見。
巴菲特預計,未來"當市場下跌或者小幅上漲時",伯克希爾的每股帳面價值增速仍會超越標普500指數。長期來看,在1965年-2013年,伯克希爾的年複合增長率為19.7%,明顯超過標普500指數9.8%的增速。2009年-2013年,伯克希爾每股帳面價值增長91%,低於同期的標普500指數128%的增幅,是巴菲特執掌該公司以來首次出現五年增速低於標杆股指的情況。
截至去年底,伯克希爾持有的現金及等價物達到481.9億美元。在2月28日發佈的致股東信中,巴菲特表示將"繼續尋找大象",進行更多大規模收購。
去年伯克希爾進行了兩宗大手筆收購,一個是120億美元投資亨氏食品,另一個是旗下中美能源控股公司56億美元收購內華達州NV能源公司。巴菲特表示,未來收購可能更多依賴類似與巴西3G資本聯合收購亨氏食品時採取的"合作夥伴"框架,他還表示如果3G資本決定出售股票,伯克希爾將增加在亨氏的持股。
此外巴菲特還重申"美國的好日子就在前方",他表示,儘管伯克希爾在海外進行了很多投資,但投資機會的"主脈"仍然在美國
巴菲特朝美銀一聲吼 媒體當了耳旁風?_美國_公司_期貨外匯黃金全球市場投資資訊平臺_華爾街見聞
巴菲特致股東公開信歷來是媒體追捧的熱點。可昨天公佈2013年股東信以後,《秘密就在眼前:巴菲特商業和投資秘訣》(Secrets in Plain Sight: Business and Investing Secrets of Warren Buffett)一書的作者Jeff Matthews發現,媒體好像對巴菲特在信中透露的一個重要信號集體"失明",《紐約時報》沒提、《華爾街日報》沒提,主流媒體和知名博客都沒在意。
Matthews稱,在談到伯克希爾的股票投資時,2013年的股東信沒什麼意外,大部分持股都已經持有多年,有的已經數十年。
如果是年年讀巴菲特股東信的人,可能都再熟悉不過,估計快審美疲勞了。
2013年和以往沒什麼不同,伯克希爾的主要持倉還是可口可樂、高盛、IBM、富國銀行等。
但就在列出以上清單後,股東信裡很快提到,上述高市值倉位不含巴菲特購買7億股美國銀行認股權證,"只要在2021年9月以前以50億美元行權即可"。
巴菲特指出,7億股美國銀行的股票目前市值接近110億美元,而且
"我們可能就在到期以前買那些股份。"
"重要的是,你們(股東)要認識到,美國銀行實際上是我們第五大股票投資,是我們高度重視的一項投資。"
且不論巴菲特可能何時真正持有這部分美國銀行的股份,假設現在就認購,僅以當前市值算,伯克希爾名下的美國銀行倉位相當於高盛持倉的五倍,幾乎是美國合眾銀行(U.S. Bancorp)的三倍,或者是沃爾瑪、寶潔持倉之和。
再看看排在美國銀行持股前面都是哪些大牌:市值220億美元的富國銀行、170億美元的可口可樂、140億美元的美國運通和130億美元的IBM。
這樣的名次等於明明白白地告訴伯克希爾的股東,巴菲特怎樣看待美國銀行。
Matthews說,指出美國銀行的"虛擬"倉位排名並非有心推薦這只個股。只不過,考慮到伯克希爾投資美國銀行的規模會如此龐大,眾多媒體卻幾乎隻字未提,如此忽視巴菲特"呼聲"的情況倒讓人意外。
巴菲特承認所投資公司"差點破產"
finance.sina.com.cn
在美國時間週六發佈的2013年致股東公開信中,巴菲特承認自己在投資公用事業方面犯了一個"大錯":2007年購買了電力公司Energy Future Holdings Corp20億美元債券,除非今年天然氣價格高漲,否則這家公司今年"幾乎肯定"破產,20億美元的初始投資可能血本無歸。
這並不是巴菲特第一次在股東信中提到Energy Future的投資問題。2010年,巴菲特領導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伯克希爾)將價值20億美元的債券減記10億美元,第二年又減記3.9億美元。
去年,伯克希爾已經作價2.59億美元全數拋售上述Energy Future債券,計入利息收入後稅前損失高達8.73億美元。
在昨日公佈的股東信中,巴菲特透露,投資Energy Future債券事先並未諮詢老搭檔、伯克希爾副董事長芒格(Charlie Munger)。他在信中稱:
你們大部分人從來就沒聽說過Energy Future,你們得覺得幸運,我當然希望當年自己也沒聽說過。下一次我會問芒格。
在伯克希爾2007年購買Energy Future的上述債券以前,高盛和兩家私募股權投資公司KKR與TPG Capital聯手向Energy Future的前身――達拉斯的TXU Corp公司發起杠杆收購,以450億美元的交易規模創最大杠杆收購案記錄。
KKR等領銜投資方那時押注天然氣價格會上漲,但由於美國天然氣開採量持續增長,國內天然氣價格下跌,電力供應商盈利壓力越來越大。
不過,巴菲特並未將投資Energy Future失利列入個人最失敗的投資之列。
在2008年的股東信中,巴菲特將自己1993年收購4.33億美元鞋業公司Dexter Shoe Inc稱為"我做過的最差交易",因為那筆交易並未採用現金收購,而是動用了伯克希爾的股票,並且Dexter自身失去了競爭力。
在昨日公佈的2013年股東信中,巴菲特寫道:
幸運的是,我的重大失誤通常只涉及較小的收購。
我們的大收購總體表現良好,少數收購非常好。但不論是收購企業還是投資股票,我都不可能杜絕犯錯,並不是事事都按計劃進行的。
投資者必讀:巴菲特最著名的五封信
美國時間本週六,巴菲特執筆寫給2013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伯克希爾)股東的公開信全文公佈。巴菲特一年一度致股東的公開信多年來一直是許多投資者的必讀物,它不僅僅是向股東通報及解說業績的檔,更是眾人瞭解巴菲特各種深刻見解的媒介。
去年的公開信發佈前,《投資聖經:巴菲特的真實故事》(Of Permanent Value: The Warren Buffett Story)一書作者Andy Kilpatrick向美國媒體表示,巴菲特近年的股東信出現了變化:
(近年來)這些信變得更直白。我想,他(巴菲特)是在想方設法把自己的理念融入生意裡。
多年出席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年會、研讀過巴菲特35封股東公開信的Steve Ritter則是向媒體推薦了五封自認為最值得一讀的公開信,即巴菲特1977年、1983年、1984年、2001年和2008年致伯克希爾股東信。
這五封信的看點在哪裡?華爾街見聞將其中部分節錄與大家重溫,僅供抛磚引玉。以下均來自伯克希爾網站公佈的股東公開信,點擊紅色字體處可查看相應公開信全文:
首先是網上可以查詢到的最早期公開信――1977年致股東信,當時巴菲特在信中提出,盈利如何是衡量管理表現的好方法:
除了特殊情況(比如企業的負債權益比異常高,或者資產負債表顯示,企業重要資產的價值並未實現)以外,我們認為管理經濟的表現更適合用股權資本的回報來衡量。
1977年,我們的營業收益與期初股權資本比率達到19%,略高於上年,也高於我們自己的長期平均水準和美國業內總體水準。
我們的每股營業利潤同比增長37%,但期初資本也增長了24%,每股收益增幅顯然沒有數字乍看上去的那麼多。
在1983年致股東信中,巴菲特提到,伯克希爾投資的公司應具備重要的"經濟商譽"(economic goodwill):
我們擁有多家具備經濟商譽(其中自然包括內在的商業價值)的企業,他們的經濟商譽遠超在我們的資產負債表和面值中體現的財會商譽。
……即使永遠都不考慮商譽及其攤銷,你也可以衣食無憂。可投資和管理領域的學生應該瞭解有無考慮商譽的微妙區別。
我自己的想法和35年前已經完全不同,當年我受到的教育是要看重有形資產,關閉那些價大部分值取決於經濟商譽的公司。
因為那樣的偏見,我疏忽大意,犯了許多經營企業的關鍵錯誤,不過錯誤的數量在所有決策中只占很小一部分。
第二年,在1984年致股東信中,巴菲特特別提到了伯克希爾收購內布拉斯加傢俱賣場(NFM)的交易。巴菲特是這家企業的董事長――91歲的Rose Blumkin的超級粉絲,他在信中稱Blumkin為"B女士":
很多人問我,Blumkin一家人做生意有什麼秘訣,其實那些訣竅沒有多深奧難懂,這家人全都:
1、懷有極高的熱情、投入極大的精力,(美國人學習的楷模)佛蘭克林(Ben Franklin)和阿爾傑(Horatio Alger)和他們相比就像翹課生;
2、很現實,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特長是哪個領域,果斷處理該領域的所有事務;
3、即使是上述特長領域以外最吸引人的地方,也視而不見;
4、對任何人都以誠相待,(B女士將行為準則歸納為"說老實話、賣便宜貨")
我們對B女士及其家族的評估結果可以從我們收購他們公司90%的股權中體現:
NFM從未做過審計,我們也沒有要求過;我們既沒有做財產清查,也沒有核實收據真偽;我們沒有核查產權。
我們就給了B女士一張5500萬美元的支票,她給了我們她的承諾。這是一場公平的交易。
由此足見巴菲特當年對NFM的管理層有多麼信任。
巴菲特是保險業的長期投資者。在2001年致股東信中,他描述了保險業的經濟形勢,這樣寫道:
保險是我們的一項重要業務,不過其他方面也很重要。因此,要瞭解伯克希爾,有必要瞭解怎樣評估一家保險公司。
巴菲特在信中回顧了2001年的"九・一一"事件,還提到這次恐怖襲擊怎樣改變了保險行業:
"九・一一"表明,我們的General Re 公司實行的第1和第2項規定存在嚴重的弱點。設定價格和評估累計風險方面,我們要麼高估、要麼否認大規模恐怖事件導致損失的可能性。我們還忽視了相關的承保因素。
例如承保財產定價,我們過去考察及考慮的只有預計可能因風暴、火災、爆炸和地震產生的成本。
但歷史上最大的投保財產損失全都並非源於以上因素。簡言之,我們在保險業承包方面的根本錯誤在於我們把焦點放在過往經歷,並沒有側重於危險。所以我們會假定,如果存在大的恐怖主義風險,我們不會收到分毫保費。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致股東信,那年投行雷曼兄弟倒閉,此後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考慮到投資者在那一年接受了一些教訓,巴菲特在信中談到很多方面,比如提及衍生品的危險,它是影響危機的一個主要因素。
既然是保險業的長期投資者,巴菲特也有不少衍生品工具方面的經驗。
他這樣寫道:
實際上,近來的事件體現出,大型金融機構的某些大腕首席執行官(或者前首席執行官)無法管理一家衍生品業務龐雜的公司。
查理和我都是不幸的這類人:伯克希爾1998年收購General Ge,我們知道沒法對帳面上2.3218萬份衍生品合約拿主意,那些合約有884位對手方(其中許多我們聞所未聞)。
所以,我們決定結束這些業務。當時我們沒有任何壓力,在我們退出的時候市場運行良好,可我們還是花了五年時間才了結了大部分生意,損失超過4億美元。
完全退出以後,我們對衍生品的感覺可以用一句歌詞來形容:我比認識你之前更喜歡你了。
"透明度"提高了,衍生品產生的問題不會解決。我對通報機制一無所知,那種機制會說明並衡量龐大又複雜的衍生品投資組合裡存在的風險。
審計師無法審計這些合約,監管機構也不可能監管它們。
當我讀到一些公司的財報"披露"內容涉及這些衍生品工具時,我最終只是覺得自己不曉得他們的投資組合在發生什麼情況(然後我就會去吃點(消熱鎮痛的)阿司匹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