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性的閱讀體驗。
盡享數位體驗: www.zinio.com
優步、Airbnb新型企業拒絕上市真相
美上市公司數,比20年前少45%
全球股市疲弱,無法提供「溢價」,跌破發行價比比皆是,
有私募資本追捧,新創企業不怕沒資金,自然對上市興趣缺缺。
《財星》(Fortune)最新封面,首度公布美國未上市公司風雲榜,反映一長期趨勢:美國企業越來越抗拒公開上市,雖然企業家數持續成長,上市公司數卻從二十年前高峰驟減四五%,IPO(初次公開發行)家數也再度陷入低潮。
《金融時報》五月中旬引述Dealogic數據,同樣指出,今年以來全球IPO規模 二百六十億美元,不到二○一五年同期的四成。
IPO曾是美國市場景氣指標,但自從二○○○年網路泡沫化、二○○八年金融海嘯後,即使整體經濟大餅越來越大,IPO仍然一蹶不振。不只科氏工業、嘉吉等老牌大企業始終未上市,優步(Uber)、Airbnb等新公司也一直拒絕公開上市。
輕資產商業模式興起
不須大資本,也能賺大錢
為何越來越多公司選擇不上市?最明顯的原因,是公開市場無法提供「溢價」。近來IPO市場表現極差,根據《金融時報》,過去兩年科技股中位數表現比發行價下跌超過兩成,包括暴跌七三%的Lending Club、股價縮水四五%的推特。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黃齊元認為,現在全世界股市都不好,當次級市場不好,包括IPO在內的初級市場也不會好。企業上市是為了追求更高市值,如今全球經濟風險攀升、景氣吹寒風,如果在公開市場估值往下走,公司便不願上市。
第二個消退的優勢,是外部資本市場募資的必要性。優步不用上市就有源源不絕的私募資本,獲得六百二十五億美元估值,比通用汽車市值更高。
台大經濟系教授吳儀玲也引述研究指出,美國公司滿手現金,現金比率從一九八○年的一○.五%,逐年增至二○○六年的二三.二%。根據Preqin調查,二○一五年待投資現金(dry powder)已達一兆三千億美元,太多資本追逐太少標的,在合理價格買入公司變得更難。
零利率環境下,資金供給迅速膨脹,對資金需求也在衰退中。吳儀玲指出,企業本質正在轉變,在知識經濟下,新型企業不再是傳統資本密集、高度垂直整合的公司形態,使得新型企業的經營者藉由上市募資進行投資的需求大幅降低。
如同《財星》所指,蘋果、臉書這些大公司並不需要大資本,基本上不生產實品也能獲利豐厚。
此外,吳儀玲認為,新型企業往往人力資本密集、高度競爭,對於最有價值員工的控制權明顯弱化,投資人投資意願也因此下滑。
另一方面,上市的不利因素也在提高。尤其監管機構加強監管,讓美國上市公司遵守法規的成本大增。
吳儀玲指出,因安隆案、世界通訊財務醜聞而生的二○○二年沙賓法案(SOX),對於年銷售額小於二億五千萬美元的公司,為了遵守沙賓法案第四○四條的自評財報內控,為此產生的淨成本平均高達一百五十六萬美元。更不用提,二○○六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擴大高階經理人薪酬揭露範圍,以及二○一○年多德法蘭克法案(Dodd-Frank Act),未上市公司在資訊揭露這方面相對於上市公司,可謂「省心」不少。
而電腦大廠戴爾(Dell)、連鎖超市Safeway從高調的上市公司私有化,因為它們「怕積極投資人怕得要死」,極盡所能避免代理權競爭。一位大型私募基金高層就對《財星》指出,「這是近四、五年才有的新現象。」
回顧史上最早IPO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當時投資大眾持有其股票,是為了分享海外貿易的成長利潤。時至今日,投資企業的管道越來越多元,當股市投資機會萎縮,群眾募資平台如Kickstarter、Indiegogo,非上市交易平台如SecondMarket、SharesPost,都讓維持未上市越來越簡單。
籌資管道越來越多元
兼併收購,才是未來趨勢
當越來越多輕資產、不缺錢的知識型新企業出現,吳儀玲認為,資本提供者除了挹注資金,更重要的是具備被投資產業的專業知識、管理能力,以及長期投資的耐心,如私募股權基金經理人、創投基金經理人,可能進入投資公司的董事會,進行約七至十年的長期投資,協助企業創新、改善長遠營運績效。
反觀台灣,雖然上市公司數已呈連續十年正成長,但黃齊元直言,不論美中港台,「IPO市場基本上都死掉了!」對新創公司來講,上市的本益比都不好,所以越小的公司現在越不適合上市。
「未來的關鍵字是M&A(兼併收購),不是IPO。」黃齊元認為「台灣有一缸子的殭屍企業,」台股有不少一天成交量不到百張、本益比個位數的公司。對於後段班的企業來說,如果還有剩餘價值,應該引進策略投資者,進行體質轉型,必要時下市方便重整。
新經濟時代,資訊、資金不斷快速流動,資本供需、企業創造財富的方式都在改變,這股私有化趨勢,短期內不會消逝,也不容小覷。
從我的 iPad 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