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c.102@uni-psg.com 歡迎光臨Business Weekly 商業周刊 Zinio,期待與您分享佳作!
革命性的閱讀體驗。
盡享數位體驗: www.zinio.com
可樂瓶搞「自戀」 終結連11年衰退
換湯不換藥,往往是了無新意的同義詞,但是對一家使用祖傳秘方屹立百餘年的企業而言,或許是振衰起敝的手法,而且效果不賴。可口可樂(Coca-Cola)就是個例子。
日前,《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自從今年夏天,可口可樂把二百五十個美國青少年最常見的名字印在瓶身上,截至九月底,銷量成長率微增○.四%,金額方面則是成長二.五%,主力客層是十九至二十四歲的年輕人,大增二○%。
○.四%,幾乎是無重量感的數字,但是在一個敵意漸升的商業環境中,意義卻很大:可口可樂的銷量已連續衰退十一年,不僅被更強調健康的茶類飲料追上;而且從挪威到美國,越來越多校園發起運動,打算把可樂趕出大門。
根據《華爾街日報》,可口可樂命名這套行銷招數為「分享可樂」(Share a Coke),圖的是當顧客上門購買可樂時,還能順手為家人或朋友再帶一瓶;此外,為了迎合需要社群功能的年輕族群,它也同步在網上提供專屬瓶身製作平台。據統計,網上專屬可樂瓶的訂單至今銷量超過六百萬份。
台灣推關心瓶、年份瓶
瓶身上印名字這一招是三年前澳洲分公司的創舉,當時推出這項策略打的是「自戀路數」,勾引年輕人為專屬可樂瓶掏腰包。事實證明,不僅臉書(Facebook)流量暴升八七○%,市場銷量更成長七%。去年,英國分公司有樣學樣,銷量也上揚五%。
如今,全世界八十多個國家都引進這一套行銷術,而且還持續翻新客製花招,例如:台灣推出「關心瓶」、「年份瓶」,菲律賓則有「贈禮瓶」,即可口可樂代顧客找出公車司機、公寓管理員等無名英雄的姓名,然後訂做禮盒,再由感謝者親手相送。
《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指出,聚焦「分享可樂」的行銷策略是可口可樂北美區總裁道格拉斯(Sandy Douglas)「再出發」計畫的核心,因為它被貼上美國肥胖人口逾總數三成的禍首之名。他希望,讓消費者擺脫罪惡感,甚至將喝可樂視為對自己的犒賞,才能挽救頹勢。
道格拉斯同意,儘管消費者不再像過去一樣,把可口可樂當水喝,但是目前的精品路線似乎還算成功。他說:「我不會和有成見的食品專家辯論。」但他認為,若可口可樂能挽回顧客,那是因為實踐自己的精神:停下來振作一下,再上路。
從我的 iPad 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