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對等併購Zinio Reader: 購併後 員工、客戶都不跑的秘訣


psc.102@uni-psg.com 歡迎光臨Business Weekly 商業周刊 Zinio,期待與您分享佳作!

革命性的閱讀體驗。
盡享數位體驗: www.zinio.com

購併後 員工、客戶都不跑的秘訣



全球最大人才獎酬顧問公司執行長,談聯姻5年營收創新高

韜睿、惠悅選擇離婚率最高的對等購併,卻沒因為歧見分手,

執行長約翰.哈利歸功「結婚前先想好離婚原因」,

雙方合併前花4年磨合,看似浪費時間的舉動,正是成功所在。

根據美國金融資訊服務平台Dealogic的統計,今年以來至四月八日的全球購併總金額為一兆零三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十一兆八千億元),創下金融海嘯以來最高紀錄。

購併,是速度最快的企業擴張,然而無論採用何種購併方式,企業購併都不易成功,而失敗率最高的,莫過於「對等購併」(mergers of equals,見小辭典);包括戴姆勒賓士與克萊斯勒、阿爾卡特與朗訊、時代華納與美國線上,當年這些風光成婚的案例,最後不是勉強維持怨偶婚姻,就是離婚收場。

結婚的原因百百種,離婚的原因只有一個:「人不和」;而韜睿惠悅(Towers Watson)卻是例外。身為全球營收最大的人才獎酬顧問公司,就是搞定「人和」,才打破「對等購併」的必敗魔咒。

《富比世》雜誌分析,對等購併之所以惡名昭彰,原因不外乎雙方規模相當、缺乏明顯的獵人與獵物關係,也因為用彼此換股的方式形成新公司,沒有現金換手,雙方更容易產生歧見導致失敗;歸納歷屆「失敗婚姻」,歧見出現在四方面:內部溝通、大老闆情結、裁員和換股。

面對這四個企業婚姻的殺手,韜睿惠悅在正式合併前,花三、四年「在結婚前先想好導致離婚的原因」。

「問題通常會出在你覺得很容易的地方,到最後最容易的變成最困難,」韜睿惠悅全球執行長約翰.哈利(John Haley)在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說,「所以事前把事情想得困難,做好準備,最後反而因為有所準備而不困難。」以下為專訪紀要:

公開成功的合併秘方

合併前討論文化+合併後與客戶溝通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自從二○一○年韜睿(Towers Perrin)和惠悅(Watson Wyatt)對等購併之後,韜睿惠悅營收連續五年成長、連續四年被《財星》(Fortune)選為最受仰慕的公司,所以現在可以說這是成功的「婚姻」嗎?你怎麼評估?

約翰.哈利答(以下簡稱答):我想我們成功了,因為做對了三件事:

一是靠了解創造出新的企業文化。合併前我們雙方花好幾年討論彼此的文化和歷史,才能讓合併後的企業文化,讓員工感受到新公司有不同,是合作邏輯的不同,而不是有任何一方要取代另外一方。以我們而言,合併後新的文化,並非來自任何一方,而且雙方都覺得新的文化是原來文化自然進化的結果,員工不會不自在,所以我們沒有走很多人。

第二個原因是跟客戶溝通。當我們想合併兩家公司時,認為合併後可以提供更廣的客戶服務,同時也更深入的專業服務和人才庫,於是合併後花了半年跟客戶溝通、聽客戶意見,讓客戶了解我們合併後對他們的好處,這對日後的業績成長很有幫助,

其三是合併成為更大的公司之後,有本錢嘗試更多不同的可能。

好比二○一二年五月底,韜睿惠悅以四億三千五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 三十四億四千萬元)購併了美國一家私人健保公司「延長健康」(Extend Health)。當時公司市值約四十億美元,我們只花約為公司十分之一的市值,如果我們不合併,則要花五分之一的市值才能買下這家公司,風險過高。當初就是因為合併成一家公司所以可以做,現在這家公司負責健保轉換的業務,將近涵蓋了我們四成的市值,是很重要的成長動能。

罩門一:內部溝通

人事布達求快,分階段公布穩軍心

問:剛剛你提到外部溝通,內部溝通也是非常困難的過程,因為牽涉到政治,而且可能沒有人相信所謂的「平等」,你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答:回應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補充一個成功的原因:從負面個案看到教訓。

合併之前,馬克(Mark Mactas,韜睿前執行長)和我拜訪一個購併不久的公司的人資長,當時購併四個月,但他連自己在新公司有沒有工作都不確定,唯一確認的是執行長是誰,組織的其餘狀況都很不明確,公司非常不穩。

這件事帶來很大的啟發。我們在二○○九年六月宣布在二○○九年底、二○一○年初要合併,宣布當天除了執行長和營運長之外,同時宣布了一級主管團隊,包括跨國區域以及各事業群主管;二○○九年十二月我們再宣布二級主管,三個月後,公布三級主管,再三個月宣布剩下的員工。

多數購併的公司公布新人事命令,都要求一次布達完畢,我們不這麼做,而是分階段宣布,盡可能快的讓每個人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然後逐步往下落實,才不會有猜測和耳語。當人們開始猜,他們不只猜,還會開始盤算自己會到哪個位子,這很容易造成彼此的不信任。

接下來的三個禮拜,馬克和我跟全球的基層員工溝通,讓員工直接提問;與此同時,還有一個溝通團隊專門溝通合併事宜,包括宣布新的薪資結構、時程表……,在溝通之前,我們也做了足夠的規畫;有些事情諸如薪資、紅利結構的調整計算,真的很困難。幸運的是,因為事前我們沒有輕忽哪個項目,結果沒有出現出乎意料的棘手。

問題通常會出在你覺得很容易的地方,到最後最容易的變成最困難;所以事前把事情想得困難,做好準備,最後反而因為有所準備而不困難。

罩門二:大老闆情結

信任彼此說亮話,主管比率雙方各半

問:曾經有知名的對等購併,但最後以離婚收場的例子,好比戴姆勒賓士和克萊斯勒、阿爾卡特和朗訊,最後都敗在雙方都有「大老闆情結」(big boss ego problem),你們怎麼處理雙方領導者的「大老闆情結」?

答:我想我應該有⋯⋯(全場大笑)。化解此事的關鍵是「信任」,而「信任」需要時間。

合併宣布的前一年多(二○○七年),馬克和我已經開始討論合併的可能,討論新公司的結構、怎樣可以奏效、誰要擔任什麼角色等。

我們的溝通很坦誠,可以直言彼此意見的優缺點,也未必意見都相同;如果討論過程並不順,我們找公司內部值得信任的人當顧問,讓第三者協助我們把事情看清楚。最後建立共識。

除非你願意認同別人,否則很難建立共識(Unless you are willing to agree with somebody, it's hard to establish trust about things.)。

當建立主管團隊時,我們坐下來,討論這個位子適合誰,每個候選人的優缺點是什麼,我們沒有表面上說一套,心裡面想要讓自己的人馬來卡位。人選討論完後,我們從頭檢視團隊名單,如果八成來自一家公司,兩成來自另一家,便不是很好的結構;最後雖然在小地方看起來沒有那麼平均,但是整體結構是非常平均,約五○%比五○%。

罩門三:裁員

第一時間讓員工清楚,過渡期達三年

問:有裁員嗎?

答:我們有裁員。

裁員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重疊的組織功能,諸如財務、人資。我們在第一時間讓員工知道,工作上會有改變,同時公布留任的薪資結構和資遣內容,接著我們用兩年到三年的過渡期讓一切上軌道後,才開始執行裁員。

另一種裁員的是重疊的地方主管。有些地方,好比休士頓,合併後變成有兩個主管,但只需要一個。約有四分之一的地方主管重疊,我們設法將重複人力轉任顧問。

罩門四:股東分股

各取所需,韜睿股東開心把股票換鈔票

問:有些合併,原本公司的主要股東會想在新公司裡面占有較多的股份,藉此維持控制權,結果導致破局。你們如何處理雙方分股的問題?

答:讓我換個角度講。

惠悅是一家上市公司,韜睿是一家私人公司,雙方在談合併的時候,韜睿正在尋求上市,韜睿的大股東很高興有了買家可把股份賣掉。其中有一群人正等著退休,這群人原本等著公司上市,就要把股票換成退休金然後走人,我們便讓他們把股票轉成現金。至於另外一群人,願意繼續留下來工作,我們規畫他們在第一年把股票賣出二五%,次年再賣二五%,而不是一次賣完。

關鍵是,我們的問題不是要維持股權控制公司,而是不能讓股東太快一次賣出,影響股價。

問:《財星》雜誌曾評論對等購併,認為「對等購併是公關的美妙說詞」,畢竟知名的對等購併,最後都以離婚收場……。

答:我不想太強調,好像說到的目標一定要達成,或者對於可以和不可以做到的事情一定要說到做到,但通常離婚的原因是「說到做不到」。

我們在這點做得還不錯,婚前把婚後會遭遇的狀況談清楚,諸如價值定位、公司運作的方式。

定義成功的企業營運

不是把公司做到最大,而是做到最好

問:可是你曾接受《今日美國報》(USA Today)採訪時說,「如果想要有所成就,做大事」(If you wanna do something, go big),這是你的終極目標嗎?

答: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有夢想,或者想有所成就,不要做小事,要做就要做有存在感的事(Don't do things small, do things it matters)。

當你在想像未來的時候,不要限制自己的想像,但要想你做得到的,不要想你可能做不到的。

成功對我來說,並不是把公司做到全球最大,而是感覺自己把手上的事情,做到最好。



從我的 iPad 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